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生物学科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与 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能说出排泄的定义,理解排泄是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稳定的重要生命活动,建立“生命活动需维持内环境稳定”的观念。认识泌尿系统各结构(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的功能,初步建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命观念(如膀胱肌肉层适应贮存尿液的功能)。 科学思维:通过对比尿液、汗液和呼出气体的成分,分析三种排泄途径的共同点与差异,培养归纳、比较的科学思维能力。结合“憋尿危害”的讨论,运用逻辑推理分析不良生活习惯对泌尿系统的影响,提升问题分析能力。 探究实践:通过观察泌尿系统模型和模拟“尿液排出过程”的实验,提高观察、动手操作能力,能准确描述尿液排出的具体路径。参与“不同环境下出汗情况”的小组讨论,学会收集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尝试提出合理的解释,培养探究意识。 态度责任:认识及时排尿、适度出汗对健康的重要性,养成不憋尿、关注自身排泄健康的良好生活习惯。理解排泄对生命活动的意义,树立“健康生活,维护自身内环境稳定”的责任意识,关注人体生理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学习重点 通过观察泌尿系统结构图、模型及模拟实验,掌握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及尿液排出的具体途径(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体外)。通过分析汗液(水、尿素、无机盐)、尿液(水、尿素、无机盐)和呼出气体(二氧化碳、少量水)的成分,归纳人体主要的排泄途径(排尿、出汗、呼气)。 学习难点 通过对比“原尿流经肾小管被重吸收”与“汗液形成”的过程,理解汗腺导管对汗液中无机盐的部分重吸收作用。通过举例(如排便与排尿的区别)辨析,区分“排泄”(排出代谢废物,如尿素、二氧化碳)与“排遗”(排出食物残渣)的不同。 【课前预习】 1._____:人体通过泌尿系统、汗腺、肺,排出代谢废物(尿素、二氧化碳等)和多余水的过程(排出的是_____生命活动产生的“废物”); 2._____:排出食物残渣(如排便),与细胞代谢无关,需明确区分。 3.泌尿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1)_____:形成尿液(排泄的“源头器官”); (2)_____:通过肌肉蠕动,将尿液输送到膀胱; (3)_____:由肌肉构成,可收缩或舒张,暂时贮存尿液(尿液充盈时,膀胱内壁皱襞消失,体积变大); (4)_____:尿液排出体外的通道,由括约肌控制排尿。 4.尿液排出途径:_____→_____→_____→_____→体外 5.三大排泄途径 (1)_____:主要器官是泌尿系统(以_____为核心),排出物质为水、尿素、无机盐,是人体最主要的排泄途径; (2)_____:主要器官是皮肤中的_____,排出物质为水、尿素、无机盐,特殊说明是汗液流经汗腺导管时,部分无机盐会被重吸收,且当环境温度≥30℃或人体运动时,出汗会更明显; (3)_____:主要器官是____,排出物质为二氧化碳和少量水,这些物质来自细胞呼吸产生的代谢产物。 6.排泄的意义:维持人体内部环境_____,保证各项生命活动正常进行(比如通过排出废物、调节体内____和_____平衡,为细胞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 【课中研学】 一般来说,成年人的膀胱贮尿量能达到600 mL。日常生活中,有些同学为了减少上厕所的次数,会有憋尿的习惯。 那么,这种习惯有什么危害? 【课堂总结】 【课堂练习】 一、理解题 1.人体排出代谢废物和多余的水,主要是通过( )。 A.运动系统 B.呼吸系统 C.泌尿系统 D.循环系统 2.判断下面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因为尿液的形成是间歇进行的,所以我们的排尿也是间歇进行的。 二、应用题 1.在尿液形成的过程中,有用的物质被重吸收,代谢废物被排出体外。与原尿相比较,尿液的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2.《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建议我们要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