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03760

第6课 认识固体 教案(表格版)

日期:2025-10-28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67次 大小:2729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6课,认识,固体,教案,表格
  • cover
6《认识固体》教案 【核心概念】 6.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学习内容与要求】 1.1物质具有一定的特性与功能 ①能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质量、体积、温度等常见特征,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 【学情分析】 小学三年级学生,他们虽在生活中接触过大量固体,对“固定形状”有初步感性认知,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阶段,对“质量”“体积”等抽象概念理解困难,易将“质量”与“重量”混淆,对食盐、面粉等颗粒状物体是否为固体存在认知冲突,精确测量体积也存在操作障碍。同时,学生对动手实验兴趣浓厚,需结合生活化情境和游戏化任务激发主动性。因此,教学应以学生生活经验为起点,通过“摸、测、比”等多感官实验,如用“物质多少”类比解释质量、放大镜观察食盐颗粒、捏扁橡皮称重对比等,帮助学生理解固体“固定形状、确定质量和体积”的核心概念,最终实现从感性认知到科学概念的转变,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 (1)知道固体是有确定形状、体积和质量的物体(如木块、铅笔) (2)明确 “外力改变固体形状时,构成物质和质量、体积不变” (3)了解测量规则与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 2.科学思维 (1)通过 “改变固体形状(敲碎粉笔、捏橡皮泥)” 实验,分析 “形状变化与物质、质量、体积的关系”,提高“变量控制与逻辑推理” 能力; (2)对比固体与液体的堆积性(沙子能堆、液体不能堆),强化对固体特征的认知。 3.探究实践 (1)掌握用 “电子天平测固体质量”“排水法测不规则固体体积” 的操作方法,能独立完成 “改变固体形状后质量、体积是否变化” 的实验并记录。 4.态度责任 认识到固体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如桌椅、书本),养成 “细致观察、严谨实验” 的科学态度,操作时注意安全(如敲碎粉笔避免碎屑飞溅)。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认识液体没有固定形状、有确定体积和质量的特征;掌握量筒、电子秤的正确使用方法。 2.教学难点 理解液体体积和质量的测量原理,准确分析实验现象并得出科学结论。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材、PPT(含固体实物图、排水法实验步骤图)、常见固体样本(木块、粉笔、橡皮泥、石块)、电子天平、量筒、烧杯(装满水)、溢水杯、小正方体(棱长 1cm)、实验记录单。 学生准备:笔记本、铅笔、安全剪刀(剪碎纸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 【PPT:2-4】 1.准备一个不透明布袋,摇晃发出声响,提问: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神秘口袋”,里面藏了4样东西,我们来玩“摸一摸、猜一猜”的游戏!谁愿意上台挑战? 2.让学生说一说摸到物品有什么特点?学生活动完毕后,展示布袋中的物品。请学生说一说这些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 3.揭题:这些“有固定形状、不会随便变形”的物体,在科学上叫作“固体”。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认识固体的秘密!(板书课题:认识固体) 积极参与活动回答。 预设:都有重量、都有形状。 通过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固体。 观察固体的形状特征 【PPT:5-7】 1.组织学生分组观察木块、铅笔、粉笔,并移动这些固体,观察它们的形状是否发生变化。 2.出示图片,组织学生讨论:这是显微镜下不同的固体颗粒,移动它们,颗粒形状会发生变化吗? 预设:发现“无论怎么移动,形状都不变”。 预设:不会,因为固体的形状是固定的,不会因为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帮助学生初步感知 “固体有确定形状”。 探究固体的体积和质量特征 【PPT:8-13】 1.提问:改变固体的形状,其构成物质和质量是否发生变化? 2.讲解测量质量实验方法:①用电子天平测量粉笔、蜡烛、报纸、橡皮泥的质量,再通过“敲碎粉笔”“撕碎报纸”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