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愚公移山 《列子》 1、积累文言词语,辨析一词多义。 2、学习本文对比和衬托相结合的艺术手法。分析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理解故事的寓意。 3、感受愚公精神,养成持之以恒的精神。 学习目标 你知道哪些寓言故事? 守株待兔 刻舟求剑 亡羊补牢 杞人忧天 郑人买履 自相矛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则寓言故事———《愚公移山》。 激情导入 列子,相传战国时道家。郑人。即列御寇,亦称“圄寇”“圉寇”。《庄子》中有许多关于他的传说。《吕氏春秋·不二》说:“子列子贵虚。”“虚”即虚静、无为。西汉刘向《列子序》谓“其学本于黄帝老子”。被道家尊为前辈。 《列子》相传是战国列御寇所著。《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早佚。今本《列子》八篇,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来看,可能是晋人作品。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其旨意大致归同于老、庄,又往往与佛经相参合。唐天宝元年(742年)诏号《列子》为《冲虚真经》,为道教的经典之一。注释有晋张湛注和今人杨伯峻《列子集释》。 走近作者 太行( ) 惩( ) 塞( ) 汝( ) 曾( ) 万仞( ) 孀( ) 龀( ) 叟( ) 匮( ) 荷担( ) 雍( ) 厝( ) 朔( ) 箕畚( ) 亡以应( ) 检查预习 给红色的字注音。 háng chéng sè rǔ zēng rèn shuāng chèn sǒu kuì hè yōng cuò shuò jī běn w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节奏和停顿。 带问自学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扣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 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带问自学 2、第1段交代了哪些内容? 交代了愚公移山的对象:太行、王屋两座山。介绍了两座山的位置和高大。 3、将“本在冀州之南”中的“本”字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不行。“本”字说明这两座山原先的位置所在,为山被移走埋下伏笔。 4、愚公为什么要移山?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5、愚公的家人对移山持怎样的态度? 大部分家人:支持移山的举动,并主动献计献策,解决移山中存在的问题。 愚公的妻子:对移山存有疑虑,一是担心愚公的力量,二是担心无处放置土石。 邻人之孀妻弱子:不顾力量弱小,支持移山举动。 6、智叟对愚公移山的态度如何?找出相关语句,并分析。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轻视、嘲讽愚公,认为移山是愚蠢的行为,根本不可能成功。 带问自学 7、找出智叟和愚公两人的对话,并分析两人背后的心理。 智叟:“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心理:愚公大概是老糊涂了,竟然想凭着这把年纪和这点儿力气把山移走,这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办到的。聪明如我,决不可能去做这样的蠢事。 愚公:“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