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04845

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28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32次 大小:2947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 cover
五年级下册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二课时 【教学目标】 1. 识字写字:精准认识“彭、拟、谋”等9个生字,规范书写“彭、拟、炼、眷”等14个字,熟练掌握“拟定、参谋、锻炼、踌躇、黯然、眷恋”等13个词语,做到音形义统一。 2. 阅读理解:聚焦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及心理描写,通过多层次朗读与细节品析,深度体会毛主席痛失爱子的悲痛与抉择时的矛盾,实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情感体悟:走进伟人的普通人情感世界,感受毛主席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家“舍小家为大家”的旷达心胸、无私襟怀与家国情怀。 4. 语言运用:系统掌握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内心的方法,并能迁移运用到写作中,提升人物描写的生动性与感染力。 【教学重难点】 1. 核心重点:兼顾“伟人”与“常人”双重身份,理解毛主席在丧子之痛与国家大义间的抉择,体会其情感深度与胸怀广度。 2. 教学难点:精准捕捉文本中细节描写的表达效果,实现从“读懂”到“会用”的能力迁移,写出有温度、有细节的人物片段。 【教学策略】 1. 识字写字:采用“随文识字+重点突破”模式,通过语境辨析纠正“拟(nǐ)≠yǐ、赴(fù)≠pù、躇(chú)≠zhù”等易错读音;写字指导聚焦“炼”(右半部分“柬”的笔顺),结合范写、互评强化书写规范,其余生字以自主练习+同桌互查为主。 2. 阅读理解:构建“情境导入—细节探情—朗读悟情—主旨升华”的教学路径,运用指名读、分组读、配乐读、递进式接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文字咀嚼中触摸情感温度,在诵读中释放情感张力。 3. 语言运用:以“文本范例—方法提炼—仿写实践—点评优化”为闭环,先拆解课文中“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的描写组合,再通过生活化写作任务,实现方法迁移与能力落地。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含抗美援朝背景短视频、重点语句标注图、情感递进式配乐、生字词动画课件);预习任务单(含生字词注音、课文脉络梳理表格)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 扎实完成生字词学习,做到读准、写对、理解词义,扫清阅读障碍。 2. 梳理课文两部分核心内容,初步感知文本情感基调,通过关键细节描写,体会毛主席痛失爱子的深切悲痛。 教学过程 一、诗意导入,筑牢背景 1. 齐读毛主席少年诗作《呈父亲》,师点拨:“‘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这首诗藏着毛主席早年的志向与情怀。但这位胸怀天下的伟人,也有着普通人的温情与牵挂。” 2. 结合预习任务单,交流对毛主席的认知,课件补充伟人生平中与家人相关的简要事迹,自然过渡:“今天,我们就通过《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走进毛主席作为‘父亲’的情感世界。” 3. 板书课题,齐读后追问:“‘忠骨’是什么意思?课题让你想到了什么?”播放3分钟抗美援朝背景短视频,补充说明:“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无数志愿军战士奔赴朝鲜战场,毛主席的长子毛岸英也投身其中,却不幸壮烈牺牲。” 二、初读感知,理清脉络 1. 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注自然段序号;默读思考:课文由两部分组成,分别写了什么核心内容? 师生共同梳理:第一部分(1-4自然段):毛岸英在朝鲜战场牺牲,毛主席收到彭德怀元帅的电报后,陷入巨大悲痛;第二部分(5-10自然段):面对是否将岸英遗骨运回国内的请示,毛主席经过痛苦抉择,最终决定将爱子葬于朝鲜。 2. 生字词检测与巩固: 课件出示“拟定、参谋、锻炼、踌躇、黯然、眷恋、奔赴、特殊”等词语,指名读、同桌互查,师重点纠正“躇、黯、眷”的读音与字形。 结合语境理解词义:“‘踌躇’在课文中形容毛主席的什么状态?结合生活实际,你什么时候会‘踌躇’?” 3. 快速浏览课文,找出3封电报及毛主席的批示,用不同符号标注,完成预习任务单中的“电报信息梳理表”: 电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