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05067

第七课《远古陶器》核心素养教学设计——赣美版美术二年级上

日期:2025-10-27 科目:美术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75次 大小:44904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第七,远古陶器,核心,素养,教学设计,美版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远古陶器》教学设计 课题 《远古陶器》 单元 三单元 学科 美术 年级 二年级 教材分析 本课是教材中第三单元陶泥的世界的首课,本单元的主要学习目标为初步了解泥材料和泥塑知识;运用揉、搓、压等方法塑造泥塑作品;从古代陶艺作品中感受古人的生活智慧。单元学习任务在“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起“由感走向智”的桥梁作用;同时让学生体会“秦时兵俑汉时陶,华夏工匠技艺高。远古绝活今何在?不尽新作出炉窑。”的祖先智慧,结合工具和材料的运用,是典型的跨学科融合点,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课程在内容结构上,以江西万年仙人洞陶罐、仰韶尖底瓶、龙山高柄豆三件“时间轴”文物为主线,呈现“造型—功能—技术”的演进;技法上提炼“揉-搓-盘-捏-压”五种原始成型法,对应现代泥板、泥条、捏塑基本功;最后要求学生能够用陶泥复制或再创一件“带远古黑科技元素”的生活器。 4.文化理解:通过学习和了解中国陶器2万年历史,能够举例“祖先造型智慧”对现代设计的启发。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年龄段位于7-8岁,处于“图式期”后期,空间概念初步建立,喜欢“拆—装—改”式探究,对“原始人怎么生活”有天然故事欲。部分学生在课外实践中可能体验过徒手捏泥—压印花纹”,会搓均匀泥条;在生活经验上,基本见过酒瓶、保温杯等对称容器。但对于尖底瓶的“重心下移才能插沙”原理难以用语言准确表述;20% 学生易把“盘泥条”做成“砖墙”———泥条之间干裂缝;10% 学生满足于“像杯子就行”,缺乏“功能-造型”对应意识。预估5% 学生能主动加“双耳+三足”复合结构;30% 只会单线刻划,需示范“压印、贴塑”增层次;要求大部分学生能用“能盛水”“不烫手”描述功能,少数能用“稳定、密封、易提”等科技词汇。 重点 从“造型看功能”的观察视角,能自主探索不同的远古陶器在生活中的用途。 难点 把“功能需求”转化为“造型语言”,在作品中体现“巧思”而非简单模仿。 材料准备 教材,PPT课件,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展示图片仙人洞遗址 江西万年 实景照片陶罐———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教师讲解远古的“黑科技”———小小陶器,大大智慧1962年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罐距今约2万至1万年,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陶器,也是世界上较早出现的陶器。 学生了解仙人洞遗址及其陶罐在历史上的地位 利用讲解和照片情境激发学生对任务主题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讲授新课 1.新知讲解A.陶器的“前世今生”世界最早的陶器:中国江西仙人洞遗址出土的陶罐碎片,距今约2万年小知识:比埃及金字塔(约5000年)早1.5万年陶器的成长:新石器时代早期出现红陶→仰韶文化彩陶→龙山文化黑陶(像蛋壳一样薄的“蛋壳陶”)讲解陶器的发展历史B.什么是陶器?陶器是用黏土或陶土经捏制成形后烧制而成的器具。陶器是一种传统的日常生活用品,同时也是一种常见的艺术品。陶器的制作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已经开始使用陶器。用动画的形式表示陶器是如何产生的———土+水+火=陶器C.学习———小口尖底陶瓶小口尖底陶瓶(新石器时代 仰韶文化 1958年陕西宝鸡北首岭出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提出问题思考:小口尖底瓶的基本特征和功能性是什么?从三方面进行引导造型 观察陶瓶的外形功能 猜一猜它是做什么用的巧思 猜一猜它藏着怎样的巧思教师开始介绍陶器1.新石器时代的陶瓷珍品:小口尖底瓶流行于新石器时代,外形纺锤状,小口圆形杯状,颈部细于口部,圆肩鼓腹,尖锥形底。器身中部对称双环形耳,颈部以下饰黑彩,上腹部细斜线纹,其余素面磨光。高度约46.2cm,口径约5.7cm。1958年陕西宝鸡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