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24 古人谈读书 (部编版)五年级 上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课前导入 如果智慧是成功的彼岸,读书恰似一叶扁舟,满载希望与你共同驶向前方;如果智慧是快乐的门扇,读书是一把钥匙,打开心灵伴你成长……读书是这样的重要,可怎样读书才是会读书?古人教给我们许多读书的方法,来一起看看吧。 第一课时 资料袋 生平介绍: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年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传说孔子有弟子三千人,精通“六艺”的有七十二人。《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 《论语》 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教育原则等。它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撰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孔子十分重视学习,《论语》中不止一处讲到学习的态度与方法。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与《诗经》等“五经”,总称“四书五经”。全书共20章、492篇,首创 “语录体” 。是中国现代传扬并学习的古代著作之一。 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解题,知作者 2.读通,韵文味 3.读懂,明文意 4.品读,悟文境 5.熟读,能成诵 1.听课文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用“/”画出停顿。 2.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好长句子的停顿,读出节奏。 初读课文 读好长句子的停顿,读出节奏。 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 终夜不寝 诲人不倦 余尝谓 诵读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我会认 不耻下问 默而识之 终夜不寝 诲人不倦 余尝谓 诵读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chǐ yǐ qǐ zhì qǐn 多音字 ( 认识 ) 识 shí 知道,认得,能辨别 ( 博闻强识 ) zhì 记住 辨 析 例句 “知”表示认识、辨别等意思时读(shí)。当用来表示记住的意思时读(zhì),如闻博强识。 李老师博闻强识(zhì),见多识(shí)广,大家都喜欢听他的课。 诲 谓 诵 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都是言字旁,左窄右宽 岂 写“诲”时,注意“每”的笔画顺序, 整体稍紧凑。 下面是“己”,最后一笔的竖弯钩的“竖”要短,“弯”要写长 整体感知 本文讲了古人对读书的看法。 1.默读第一则文言文,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每句话的大意。 2.借助注释,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地方可以跟同学交流一下。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就是 同“智”,智慧 品读感悟 知道,懂得。 句意: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这是孔子的学习态度,告诉我们读书、学习要实事求是。 求实 你能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数学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讲一道思考题,因为这道题比较复杂,而且有些步骤又比较难懂,所以老师讲了两遍,讲完以后老师问我们懂了没有,有很多同学都点头表示明白。可我还是有几个步骤不明白,可我看见那么多的同学都懂,便想蒙混过去。当时我忽然想起: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于是又问了老师,老师又认认真真地给我讲了一遍,这下我弄明白了解答这道题的全过程。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勤勉、聪敏 喜好 以……为耻 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句意:要聪敏勤学,不以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 这是孔子的学习态度,告诉我们要勤奋学习,多发问。 谦虚 找一找这句话中包含的一个成语。 不耻下问 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默默 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