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侵害,保护自己》情境探究型教案 (建议配套“《防范侵害,保护自己》情境探究型课件”使用) 一、教材分析 <一>本框的地位和作用 落实新课标“成长中的我”?的第三部分“学法用法”中“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能够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要求。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本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其心理特征,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青少年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用智慧和法律保护自己? 2、能力目标:学会运用自己的智慧,机智勇敢地与侵害行为作斗争,提高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自我防范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树立自我保护以及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增强自我保护的勇气和信心。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用智慧保护自己。根本原因主要在于青少年自我保护意识薄弱,自我保护能力较差,缺乏保护自己的方法、技巧。 二、学情分析 对于十三、四岁的青少年来说,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以及他们有限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常常会受到各种意外事故和社会不良行为的侵害。因此,要提高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传授他们必要的保护自己的方法和技巧,使他们能冷静地面对侵害,保护自己。 三、教学方法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学龄特点和认识水平,以及根据课标要求及新课改理念,我确定的教法是: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情境教学、合作探究法。在学生在已有的认知水平上通过典型事例进行情感的升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认知和体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的创设及学生角色的扮演,让学生很好的融入到模拟的危险情境中,激起他们自我保护的本能,有利于知识的更好吸收。 (2)讨论、归纳法———旨在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对学习整堂课后的所想所感进行讨论、归纳,达成思想上的共鸣,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3)合作探究式学习的模式———提出问题小组讨论各组交流集体归纳教师指导整理归纳巩固反馈教师。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实现知识的外化 (4)案例分析法———通过生活中普遍遇到的伤害案例提醒学生要提高警惕,远离危险,在危险面前懂得自我保护) 四、教学准备和教学手段 (1)学生准备:未成年人在生活中受侵害的案例等 (2)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欣赏的图片、案例等素材;查阅相关知识,搜集有关案例、漫画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课堂导入 新课导入: 引导学生阅读下面的案例,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 北京14岁的马雯和堂弟一起去看壮观的流星雨,在回家的路上,被一名自称联防队的人挡住,检查他们的证件,弟弟回家拿证件,姐姐却跟着那人上车走了,结果被杀害在公园里。 学生集体感受、思考,导入新课。 情境体验 (体验实例) (一)通过案例,启发学生思考、讨论、探究。 案例1:一天放学后,小何走到偏僻的一条小巷时,突然遭到几个歹徒的勒索。 问:请你根据上图的情境,对小何应对歹徒勒索可能采用的几种方式和将会产生的结果进行设计 多媒体展示:第一种方式:乖乖的把钱交出来 结果:一而再,再而三,遭到勒索 第二种方式:先把钱交出来,伺机报复 结果:会导致违法犯罪的出现 第三种方式:先把钱交出来,然后记住歹徒的长相、去处,马上报警。 结果:不但保护自身的安全和钱,还可以帮助公安机关破案。 一、提高警惕 面对不法侵害,如果我们警惕性不高、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就会使自己遭受损失,陷入困境。因此,保持高度警惕是避免侵害的前提。 通过案例让学生讨论: 未成年人遇到伤害时,应该怎样做?会带来怎样的结果? 新知探究 体验案例: 案例1:据调查显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