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08480

第二章《声现象》--期中单元专题复习(原卷版 解析版)

日期:2025-10-27 科目:物理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54次 大小:691466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第二章,声现象,期中,单元,专题,复习
    第二章 《声现象》综合训练 一、单选题 1.我国民族乐器丰富多彩,发声原理各有千秋,下列各组乐器中,发声原理不同的是( ) A.箫和笛子 B.琵琶和古琴 C.古琴和笙 D.二胡和古筝 2.下列关于声的实验现象中说法错误的是(  ) A.如图甲,拨动张紧的橡皮筋,看到橡皮筋上下弹跳,并能听到声音,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B.如图乙,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如图丙,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音,但看不到桌子的振动,说明声音靠物体的振动产生 D.如图丁,逐渐抽出真空罩内的空气,闹钟的铃声逐渐减小,可推理得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如图所示是贾湖骨笛,它是以鹤类鸟的翅膀骨头制成的,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的乐器,比古埃及出现的笛子要早2000年。关于骨笛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悠扬的笛声无法在真空中传播 B.吹奏出的笛声是由于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C.按住不同的笛孔发出笛声的音调不同 D.吹奏骨笛发出的音调越高,声音传播的速度越快 4.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乐器品类繁多,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拉弦乐器和击弦乐器的发声体都是琴弦 B.打击乐器如编钟,钟型越小,敲击时音调越高 C.吹奏乐器如竖笛,用手按不同的音孔,是为调整音色 D.在制作拨弦乐器时,弦的松紧程度和粗细都会影响音调 5.下列各图所示是物理学习中做过的与声相关的实验,其中探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是(  ) A.图甲:从玻璃罩内不断向外抽气,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 B.图乙: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 C.图丙:将正在发声的音叉轻轻插入水里,看到水花飞溅 D.图丁:用纸片分别接触转速相同、齿数不同的旋转齿轮 6.声波可以在示波器上显示出来,先将话筒接在示波器的输入端,再将两个敲响的音叉甲和乙分别对着话筒,示波器上就出现了下图所示的波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音叉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较高 B.乙音叉发出的声音的音调较高 C.甲、乙音叉发出的声音的音调一样高 D.甲音叉发出的声音传播较慢 7.如图是我国某地方修筑的“音乐公路”。当汽车以一定速度匀速行驶时,就会奏出一段悦耳的乐曲。音乐公路的路面上分布着许多疏密不同的横向凹槽,汽车每经过一个凹槽,就会上下振动一次。假设某音乐公路规定的行驶速度是54km/h,设定乐曲为《歌唱祖国》,第一个音符“sol”的频率为392Hz,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我们听到的“音乐公路”发出来的声音主要是通过地面的振动产生的 B.当路面上凹槽的分布比较稀疏时,汽车行进时振动很慢,发出的声音音调高 C.能分辨汽车发出的是“sol”这个音符,所依据的是声音的音调 D.我们能分辨“音乐公路”上的乐曲还是汽车的鸣笛声,是因为它们的响度不一样 8.据下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大象之间的“交谈”人都可以听见 B.静谧的夜晚我们身边的狗有时突然耳朵一竖并转动几下,这可能是狗听到了人听不见的声音 C.家人之间说悄悄话,身边的狗无动于衷,因为悄悄话狗听不见 D.因为大象的听觉频率和狗的发声频率没有重叠区,所以狗的叫声大象永远也听不见 9.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不仅文字优美,还蕴含着许多物理知识。下列诗句中有关声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转轴拨弦两三声”中的声音是由空气振动产生的 B.“忽闻岸上踏歌声”中听到的歌声是次声波 C.“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说明声音可以在外太空中传播 D.“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钟声是根据音色辨别的 10.以下关于声现象的描述错误的是(  ) A.通过接收超声波等信息。可以判断火山爆发的方位和强度 B.蝙蝠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可以确定目标的位置 C.用相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