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1.识记“搽”“诓”等字的音形义及驳论文的相关文学知识。 2.朗读课文,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3.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学习目标 鲁迅先生的文字总是充满力量,郁达夫先生在《怀鲁迅》一文中说道:“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先生的杂文,看看关于中国人自信力的问题,鲁迅先生是怎么说的! 18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 迅 点明论题;问句,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人深思。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主要作品: 小说集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 《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 杂文集 《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集》等 作者介绍 本文选自《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共分三集,是鲁迅后期杂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广泛,思想成熟,科学性、战斗性都很强。写作这些杂文时,鲁迅住在上海四川北路山阴路亭子间。这地方是当时帝国主义越出租界范围用以修筑马路的区域,叫做“半租界”。于是鲁迅就取“租”字的右半边而成“且”,取“界”字的下半部而成“介”,再与“亭子间”的“亭”字,合成“且介亭”这个名称,意即“半租界的亭子间”。这不仅点明了这些文章的写作时间和地点,也暗示出写作这类文章时的社会环境。 《且介亭杂文》 杂文:一种散文体裁,不拘泥于一种形式,偏重议论,也可以叙事。多为针对现实社会的各种问题而作,一般短小精悍、形式多样、反应迅速、褒贬色彩鲜明并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文学性。 杂文基本常识 杂文特点: 1.篇幅短小,取材广泛。 2.敏锐迅速,泼辣犀利,战斗性强。 (像匕首、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血路) 3.冷嘲热讽、幽默风趣。 4.说理生动、议论生动。 “国联”即“国际联盟”的简称,于1920年成立,是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和调节相互矛盾的国际组织。鲁迅指出“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九 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它派出的调查团到我国东北调查后,在发表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中,指出日本发动“九 一八”事变并非“合法之自卫手段”,但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国联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 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因此,在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 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的自信心写了这篇文章。 背景资料 驳论文:通过反驳对方的论点来阐明自己论点的议论文。 驳论文的基本论证方法有两种:直接批驳和间接批驳。其中直接批驳有三种形式: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间接批驳一般可用正面立论的形式,即提出一个与对方论点争锋相对的观点,通过论证自己观点的合理性、正确性,从而间接宣告对方观点不能成立。 驳论文知识 驳论点:先举出对方的荒谬论点,然后用正确的道理和确凿的事实直接加以批驳,言同事实、谬论同真理之间的矛盾。 驳论据:批驳对方论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为论据起着支撑论点的作用,论据驳倒了,论点也就不攻自破了。 驳论证:通过驳论证反驳论点,就是揭穿对方的论据与论点之间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即所持论据证明不了论点,其论点并不是由论据推出的。 知识备查 预习检查 读一读 渺 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