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初中语文课件、教案、试卷中心
用户登录
资料
搜索
ID: 24212008
11 《岳阳楼记》导学案 2025--2026学年 九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日期:2025-10-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94次
大小:2969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张
岳阳楼记
,
导学案
,
2025--2026
,
学年
,
九年级
,
语文
《岳阳楼记》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本课文体知识,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3、针对本文,强化内容理解,并培养学习文言文能力。 学习重点 1、掌握本课重点词语和句子的翻译。 2、理清课文思路,理解课文内容。 一、合作探究: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1)请简要概括第一段所写的内容,然后指出哪些内容写出了滕子京的政绩? 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的缘由。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2)在第二段中用横线画出描写岳阳楼大观的语句,并分析作者从哪些方面展开对景物的描写? (3)第二段中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自然引出下文写景物之异和感受之异,为结尾的议论安下了根 (4)滕子京重修岳阳楼的背景是什么?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5)文中总写洞庭湖景观的句子是: 衔远山……气象万千 (6)从文中看,“前人之述”指的是: 唐贤今人诗赋 (7)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与文中所描写的洞庭湖的景色、气势相近,都突出了洞庭湖雄伟壮观的特点。 (8)在第四段中找出与第三段中的“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形成鲜明对照的句子,并分析形成这两种心情的原因是什么? “心旷神怡……其喜洋洋者矣。”原因是以个人荣辱为转移的悲喜观。 (9)文中与“以物喜” “以己悲”相照应的句子分别是什么? “心旷神怡……其喜洋洋者矣。”“去国还乡……感极而悲者矣” (10)点明古仁人之心的句子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中的“二者之为”具体指的是什么? 以上两种以物喜以己悲的心情 (12)“是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分别指的是什么?“进”在朝廷做官,“———处在僻远的江湖间 (13)“古仁人”指:古时品德高尚的人;“骚人”指:诗人 ,它出自战国时期 屈原写的《离骚》。 (14) 怎样理解文中“微斯人,吾谁与归?”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表达了作者希望与古人同道的思想感情,强烈而又含蓄的表达了作者的自勉之意及对朋友 的期望之情。 (15) 作者认为,怎样的抱负才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A.新市长上任两年,全市面貌大变,社会安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真是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B.面对人生中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痛苦,我们应该拥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态。 C.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抒发了作者远大的政治抱负。 二、课堂检测 (一)阅读课文第3、4、5段,完成下列各题。 1.用原文语句填空。(8分) 选文第③段“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中,“进”指的是居庙堂之高,“———指的是处江湖之远;“古仁人”能够做到“进亦忧,退亦忧”的原因是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登楼者面对两种不同景色产生了“悲”和“喜”的感情,作者写这一内容的目的是什么 请结合选文回答。(8分). 物,一暗一明,情,一悲一喜,形成鲜明对照。其实,悲喜表现虽异,但本质相同,都是作者所反对的以个人荣辱为转移的悲喜观。这样,就自然过渡到下文论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崇高思想境界上来。 3、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12分) (1)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在 ) (2)是进亦忧,退亦忧( 在朝廷做官 ) (3)微斯人,吾谁与归( 归依 )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6分) (1)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5.选文中“古仁人之心”指_____(用原文填空)。联系全文看,这里的“古仁人”与_____形成了对比。(8分) 6.“微斯人,吾谁与归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
立即下载
免费下载
(校网通专属)
登录下载Word版课件
同类资源
七上语文第四单元思路要清晰 习作指导素材(2025-10-24)
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复句概念、类型 练习(含答案)(2025-10-24)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龟虽寿》课件(共24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2025-10-24)
2025-2026学年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 写作 发挥联想和想象 课件(共22张ppt)(2025-10-24)
七上10《往事依依》教学设计(2025-10-24)
上传课件兼职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