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月亮》教学设计及反思 【设计理念】 本课以“校园电视台邀约制作明信片”为贯穿始终的大任务,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在教学过程中,坚定践行 “生本课堂” 理念,通过自主发现、合作探究、创意表达等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同时,紧扣“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要求,引导学生在富有诗意的语言中徜徉,感受文学之美,并迁移运用文本的表达范式,实现从阅读到表达的创造性转化,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教材分析】 《走月亮》是统编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抒情散文。本单元以“自然之美”为主题。课文描绘了云南白族女孩和阿妈在秋夜月光下散步的所见所闻所想,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篇极佳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范本。 【教学目标】 阅读与鉴赏:能够有感情、有创意地朗读课文,主动积累有新鲜感的语言材料。通过自主探究,发现并品味课文调动多种感官、运用精妙词语描绘景物的表达特点,获得独特的审美体验。 表达与创造:联结生活经验,尝试运用课文“美景、乐事、浓情”融为一体的表达范式,创意描绘自己生活中的月下情景,书写美好情感。 梳理与探究:在小组合作中,梳理文脉,探究文本一咏三叹的表达效果,感受文章结构之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并品味文中富有画面感的语句,感受课文“调动感官”和“运用修辞”的表达秘妙。 难点:内化文本的表达范式,并能有创意地迁移运用于个性化的写话实践中。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明信片底稿、合作学习单、背景音乐。 【教学过程】 一、情境启课,明确任务 创设情境:播放“校园儿童电视台”邀约视频,“走读中国”节目组邀请同学们通过学习《走月亮》,为美丽的月夜制作一张明信片。 明确任务:师生共同探讨,一张打动人心的明信片需要什么?(优美的风景、快乐的事情、真挚的情感)。(板书:美景、乐事、浓情) (设计意图:以真实的任务驱动学习,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和浓厚的兴趣进入文本。) 二、任务一:我寻“月下迹”———梳理场景,整体感知 温故生词:出示词语组(月盘、月光、溪水、香味;鹅卵石、小水塘、果园、稻田……),学生朗读,回忆画面。 梳理文脉:快速浏览课文,说说“我”和阿妈走月亮走过了哪些地方?(溪岸、村道、果园、田地) 生生互动:与同桌交流,你最喜欢哪个场景?为什么? (设计意图:检查预习,整体把握文章脉络。简单的同桌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体现生本。) 三、任务二:我赏“月下景”———品读语言,学创结合 活动一:精读“溪岸图”,学方法 自主发现:默读第4自然段,用不同符号圈画出你认为最美的“景”和最乐的“事”。 深度品析(生本探究式):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圈画的词句,并说明理由:“这个词句让你仿佛看到了/听到了/闻到了/感觉到了什么?” 聚焦关键词,比较品味: “流”字之妙:“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 将“流”换成“飘”或“有”,好吗?为什么?(感受月光如水,香味与月光随之流动的动态美和连贯感)。 “抱”字之情:“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对比“映着”,你更喜欢哪个?为什么?(体会拟人手法带来的温暖、亲切与可爱)。 创意朗读: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句,通过朗读把这种美和快乐表现出来。 学创明信片: 师生合作,尝试为“溪岸图”创作明信片配文。 出示“创意小锦囊” 作为写作支架:(1)用上一个奇妙的动词;(2)打开你的多种感官。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文学阅读”的深化。变“教师讲”为“学生探”,通过自主圈画、多感官想象、换词比较等方式,让学生亲历语言品味的过程。朗读和“小锦囊”为“创意表达”搭设阶梯。) 活动二:合创“田园图”,用方法 合作探究:四人小组选择“村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