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13787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第三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26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9次 大小:35328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单元,统编,语文,七年级,第三,教学设计
  • cover
单元名称 成长中的 “学” 与 “悟”——— 探寻学习的意义与生命的温度 单元课时数 9课时 课标要求 1. 阅读现代文,能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梳理作者的学习经历与思想情感变化,初步体会散文、记叙文的文体特点;2. 阅读浅易文言文《论语十二章》,积累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等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理解篇章基本含义;3. 能结合文本内容,联系自身学习生活,谈对 “学习意义”“师生情谊” 的思考,完成观点明确、条理清晰的片段写作;4. 通过朗读、合作探究等方式,提升文本分析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教材分析 1. 单元定位:本单元是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核心人文单元,聚焦 “学习与成长”,整合 2 篇现代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往事依依》)、1 篇叙事散文(《再塑生命的人》)与 1 篇文言文(《论语十二章》),形成 “个人经历 — 经典理论”“现代体验 — 传统智慧” 的双线逻辑;2. 文本特点: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回忆童年学习生活,以 “百草园的自由” 与 “三味书屋的规范” 对比,暗含对学习本质的思考; 《往事依依》:于漪回忆读书经历与恩师影响,凸显文学熏陶对人格成长的作用,语言质朴真挚; 《再塑生命的人》:海伦 凯勒记录莎莉文老师唤醒自己的过程,展现教育对 “生命重塑” 的力量,情感浓烈; 《论语十二章》:儒家经典选篇,凝练 “学习态度、方法”“道德修养” 的核心思想,是单元主题的理论升华;3. 教学价值:通过多文本对比,引导学生理解 “学习不仅是知识获取,更是情感滋养、生命成长”,建立积极的学习观。 学情分析 1. 知识基础:七年级学生已具备基本的现代文阅读能力,能梳理简单叙事脉络,但对文本深层情感(如鲁迅对三味书屋的复杂态度)、文言字词的灵活运用(如《论语》中 “知” 的多义)把握不足;2. 认知特点:学生对 “童年学习”“师生情谊” 有共鸣,喜欢故事性强的文本(如《再塑生命的人》),但对抽象哲理(如《论语》的 “仁”“礼”)易产生距离感;3. 学习需求:需要教师搭建 “文本与生活” 的桥梁(如联系自身读书故事)、“文言与现代” 的支架(如文言字词情境化运用),帮助突破难点,深化理解。 一、单元学习主题分析 主题名称 成长中的 “学” 与 “悟”——— 探寻学习的意义与生命的温度 主题概述 本单元以 “学习与成长” 为核心,通过四篇不同体裁、不同视角的文本,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的学习经历:从鲁迅童年 “百草园的野趣” 与 “三味书屋的研学”,到于漪因读书、恩师而萌发的文学热爱;从海伦 凯勒被莎莉文老师 “重塑生命” 的蜕变,到《论语》中孔子对 “学” 的经典阐释。学生将在文本研读中体会 “学习” 的多元价值 ——— 既是知识的积累,也是情感的滋养、人格的塑造,最终建立 “爱学、善学” 的积极态度,传承传统文化中的学习智慧。 二、单元学习目标设计 单元学习目标 1. 积累 “确凿、轻捷、感慨、截然不同” 等现代文字词,“时习、温故、知新、三人行” 等文言字词及 “不亦说乎”“择其善者而从之” 等文言句式; 2.梳理四篇文本的叙事脉络(如莎莉文老师的教学步骤、于漪的读书经历),能概括核心事件与人物形象(如莎莉文老师的智慧、田老师的善导);3.通过朗读、圈点勾画,体会文本情感(如鲁迅对百草园的喜爱、海伦 凯勒对老师的感恩); 4.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对比四篇文本的 “学习场景”“师生关系”,提炼 “学习意义” 的共性与差异; 5.联系自身学习生活,用文字或口头表达对 “学习价值” 的思考;6.体会师生情谊的温暖(如莎莉文对海伦的耐心、田老师对学生的引导),尊重教师劳动; 7. 理解 “学习能塑造生命、丰富精神” 的内涵,培养主动学习的意识; 8.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