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15265

第11课 五四运动 课件(27张PPT 内嵌视频)

日期:2025-10-28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0次 大小:9846876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11课,五四运动,课件,27张,PPT,内嵌
  • cover
(课件网) 《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新文化运动兴起 1919年 巴黎和会召开,五四运动爆发 1921年 中共一大召开 中国共产党诞生 1922年 中共二大举行 1923年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含义: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P69 领导阶级新 指导思想新 奋斗目标新 单元导语:面对北洋军阀统治下混乱的政治局面,为推动社会进步,挽救民族危亡,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发起新文化运动,有力促进了思想解放。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引发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初步结合,全国各地相继成立了共产党早期组织。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诞生,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在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指导下,中国共产党掀起全国工人运动的高潮。 材料1:由辛亥革命所唤起的中国社会的希望,同民国初年中国社会黑暗之间形成一种巨大的落差,巨大的落差产生了巨大的波潮,于是而有新文化运动。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2:盖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纵一时舍旧谋新,而根本思想未尝变更,不旋踵而仍复旧观者,此自然必然之事也。 ———陈独秀 刑场上观刑的麻木民众 鲁迅笔下的“人血馒头” 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辛亥革命后百姓门前的对联 1.背景:辛亥革命的失败和民国初期的政治混乱,使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必须进行一场思想文化革新运动,打破封建思想束缚,培养国民独立人格,挽救民族危亡。 2.开始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由此发端。 早年留学日本,为辛亥革命积极参与者。 1915年,他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后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1918年,陈独秀与李大钊一同创办《每周评论》,后续积极推动五四运动开展并宣传马克思主义。 1920年,其于上海建立中国首个共产党早期组织,在中共一大上被选为中央局书记,还曾任中共第二、三届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及第四、五届中央委员会总书记。 第二卷起改名 从上海迁往北京 法语“青年” 1917年单期最高发行量1.6万份 1915年《青年杂志》第一期封面及目录 敬告青年: 自由的而非奴隶的,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这是中国青年该有的样子,也是中国未来的样子。 ———陈独秀《敬告青年》 3.代表人物: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蔡元培 陈独秀 早年留学日本 1917年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 胡适 1910年赴美留学 1917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李大钊 1913年赴日本留学 1918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后兼任教授 鲁迅 1902年留学日本 1920年任北京大学教授 蔡元培 蔡元培,浙江绍兴人。1917年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后,着力营造“兼容并包”和“思想自由”的学术氛围,聘请了陈独秀(出任北大文科学长)、胡适、李大钊等一大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到北京大学任教。《新青年》编辑部也迁到北京。北京大学成为人才鼎盛、学术兴旺的全国最高学府,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 胡适24岁 鲁迅34岁 李大钊26岁 陈独秀36岁 北大红楼(今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纪念馆) 陈独秀故居 《新青年》杂志封面 4.主阵地:《新青年》和北京大学 蒋梦麟、蔡元培、胡适、李大钊合影 陈独秀 胡适 蔡元培 李大钊 鲁迅 传统国学大师辜鸿铭 佛教哲学家 梁漱溟 民国燕京大学女学生 新文化运动提倡男女平等、个性解放。1920年春,北京大学首次招收9名女生入学旁听,开创了中国国立大学男女同校的先例。 孔子者,数千年前之残骸枯骨也。宪法者,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