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10 青山处处埋忠骨 第一部分主要写了志愿军司令部发来的关于_____的电报,以及毛主席看到电报后的_____。 毛岸英同志牺牲消息 悲痛之状 第二部分主要写了毛主席面临_____问题,艰难抉择,最终作出_____的决定。 儿子遗体的安葬 将儿子安葬在朝鲜 默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注意默读时的语速!) 研读课文 通过动作、神态、心理描写表现出了毛主席面对艰难抉择时的复杂心情以及对儿子的思念。 通过语言描写,写出毛主席强忍丧子之痛,做出了常人难以理解的决定,体现了主席的宽广豁达的胸怀。 “黯然”是主席经历悲痛后的表情。 “转向”“指指”“示意”等一系列的动作既表现了毛主席此时无比悲痛的内心,又写出了主席不愿让自己的悲痛“感染”身边的人,这一细节描写进一步表现出毛主席既是伟人,也是凡人。 你从这句话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我想到了毛主席因思念儿子而辗转反侧,彻夜难眠,流下了伤心的泪水。 我感受到毛主席作为慈父对儿子无限的爱与眷恋,也感受到他强烈的失子之痛。 朗读课文,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东汉名将马援,英勇善战为东汉王朝的建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伏波将军。 过了三年,马援打了胜仗回到京城洛阳,亲友们都高兴地向他表示祝贺和慰问。有个叫孟翼的谋臣,也向马援说了几句恭维话。不料马援听了,皱着眉头对他说:“我盼望先生能说些指教我的话。为什么先生也随波逐流,一味地对我说夸奖的话呢 ”孟翼听了很尴尬,一时不知如何应对才好。马援见他不说话,继续说道:“如今,匈奴和乌桓还 在北方不断侵扰,我打算向朝廷请战,提出当个先锋,作一个有志的男儿。男儿应该战死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不用棺材敛尸,而只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身边呢 ” 孟翼听了,深为马援豪迈的报国热情所感动,不禁真诚地说道:“将军真不愧是大丈夫啊!”马援不说空话,在洛阳仅呆了一个多月,匈奴和乌桓又发起侵袭,他主动请求出征,前往北方迎战。 建武二十五年,六十二岁的马援又领兵远征平五溪蛮叛乱,天炎溽暑,士卒多疫死,援亦病死於军中,应了他当年马革裹尸的誓言。 “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东汉名将马援曾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 清代龚自珍将前人的意思推进了一层,因而有了《已亥杂诗之一》中的“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名句。 青山处处埋忠骨, 何须马革裹尸还。 句意: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尸体运回家乡安葬,倒无须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土地又有何妨。 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主席对儿子遗体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体现了毛主席豁达无私、以国家的大局为重的博大胸襟。 12年后,岸英的妻子思齐第一次赴朝鲜为岸英扫墓时,此时主席已近七十,七十的老人这样说:“思齐,到了那,要告诉岸英:你也是代表我去给他扫墓的。告诉他,我们去晚了。告诉他,我无法去看他,请他原谅。告诉他,爸爸想他,爱他……” 资料共享 10 青山处处埋忠骨 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毛主席的一家,先后牺牲了6位亲人。 如47岁的弟弟毛泽民;28岁的妻子杨开慧;28岁的儿子毛岸英;29岁的小弟毛泽覃;24岁的堂妹毛泽健;19岁的侄儿毛楚雄。 不仅如此,还有5位亲生子女有的不知去向,有的下落不明,有的过早夭折…… 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志愿军的伤亡人数在52.5万,而牺牲人数有11.8万,受伤无法继续战斗的有38万,失踪的接近2.5万,因后勤不及时伤势过重导致不治的3.5万人,三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