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15344

5.3.1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课件)2025-2026学年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日期:2025-11-23 科目:化学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7次 大小:4822466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5.3.1,二氧化碳,性质,教学课件,2025-2026,学年
  • cover
(课件网) 二氧化碳(CO )的性质:教学幻灯片分页内容 (共 4 页,按 “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特性应用→总结” 逻辑分页,适配初中 / 高中化学课堂,突出实验与生活关联) 第 1 页:封面页 ——— 二氧化碳:我们身边的 “无形气体” 标题: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化学式 CO ) 副标题:性质解析 实验探究 生活关联 配图建议:左侧 “来源场景”(碳酸饮料冒泡、植物光合作用、汽车尾气),右侧 “应用场景”(干冰制冷、灭火器灭火),中间标注 CO 分子结构示意图(O=C=O) 核心备注:通过 “来源 + 应用” 场景对比,让学生感知 CO 的 “无处不在”,为性质学习铺垫认知基础。 第 2 页:一、物理性质 ——— 看得见、测得出的特性 标题: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重点:状态、密度、溶解性) 内容框架:以 “表格 + 实验现象” 结合呈现,适配课堂演示实验教学: 物理性质维度 具体特征(标准状况:0℃、101kPa) 实验验证 / 生活实例(教学重点) 状态与颜色 无色、无味、无臭的气体 实例:打开碳酸饮料瓶,导出的气体肉眼不可见,闻不到异味(可让学生现场闻,强调 “无味” 特性) 密度 密度约 1.977g/L,比空气(1.293g/L)大 实验:“倾倒 CO 灭火”——— 向放有燃着蜡烛的烧杯中缓慢倾倒 CO ,下层蜡烛先熄灭(证明密度比空气大,不支持燃烧) 溶解性 能溶于水(1 体积水约溶解 1 体积 CO ) 实验:“塑料瓶变瘪”——— 向充满 CO 的塑料瓶中倒入 1/3 体积水,振荡后瓶身明显变瘪(证明 CO 溶于水,瓶内压强减小) 沸点与熔点 沸点 - 78.5℃(升华,固态为干冰) 实例:舞台烟雾效果 ——— 干冰(固态 CO )常温下直接升华,吸收热量使空气中水蒸气凝结成小水珠(展示干冰升华视频) 导电性 不导电 说明:CO 分子中无自由移动电子,无法导电(对比之前学过的 “石墨导电”,强化 “结构决定性质” 逻辑) 教学提示:建议课堂现场演示 “倾倒灭火” 和 “塑料瓶变瘪” 实验,让学生通过 “观察现象→推导性质”,培养实验分析能力。 第 3 页:二、化学性质 ——— 能反应、有规律的特性 标题: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核心:稳定性、酸性、不助燃性) 内容框架:分 “核心反应” 逐一解析,标注反应方程式、现象及应用,建立 “性质→用——— 关联: 1. 化学性质 1:一般情况下,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反应 / 现象:无具体化学方程式,但可通过实验验证 实验延伸:“阶梯蜡烛实验”——— 烧杯中放两层燃着的蜡烛,倾倒 CO 后两层蜡烛均熄灭(补充:不仅下层灭,上层也灭,证明 CO 充满烧杯,不支持燃烧) 生活应用:CO 灭火器(扑灭图书、电器等火灾,因不导电、不残留) 安全提示: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溶洞前,需用 “灯火试验” 检测 CO 浓度(若火焰熄灭,说明 CO 含量高,不能进入,避免窒息) 2. 化学性质 2: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酸性) 反应方程式:CO + H O → H CO (碳酸,显弱酸性) 可逆反应:H CO 加热 / 振荡→ CO ↑ + H O(碳酸不稳定,易分解) 实验验证:“紫色石蕊试液变色”——— ① 向紫色石蕊试液中通入 CO ,溶液变红(证明生成酸性物质 H CO ); ② 将变红的溶液加热,溶液恢复紫色(证明 H CO 分解,酸性消失) 生活实例:碳酸饮料 ———CO 溶于水生成碳酸,打开瓶盖后 CO 逸出,饮料口感 “冒泡” 且有酸味 3. 化学性质 3:能与碱溶液反应(检验、吸收 CO 的核心反应) 反应 1(检验 CO ):与澄清石灰水反应 方程式:CO + Ca (OH) → CaCO ↓ + H O 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实验室检验 CO 的唯一方法,可演示 “呼出气体使石灰水变浑” 实验) 反应 2(吸收 CO ):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方程式:CO + 2NaOH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