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15353

5.3.2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二氧化碳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教学课件)2025-2026学年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日期:2025-11-22 科目:化学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61次 大小:8207232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二氧化碳,5.3.2,九年级,化学,科粤版,学年
  • cover
(课件网)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与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共 6 页,按 “实验室制法→生活与环境影响” 逻辑分页,适配初中 / 高中化学课堂,突出实操性与现实关联) 第 1 页:封面页 ——— 二氧化碳:实验室制备与现实影响 标题:二氧化碳(CO ):实验室制法 + 生活环境影响 副标题:从实验操作到现实应用 从积极价值到环境挑战 配图建议:左侧实验室场景(锥形瓶 + 长颈漏斗制取 CO 装置),右侧现实场景(温室大棚蔬菜、工厂排放 CO ),中间标注 CO 化学式及分子结构 核心备注:通过 “实验室 + 现实” 双场景,建立知识与生活的连接,引发学生探究兴趣。 第 2 页:一、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一)——— 原理与原料 标题:实验室制取 CO :原理与原料选择 内容框架:聚焦 “为什么选这些原料”,结合反应原理与对比分析,适配教学理解: 1. 核心反应原理 反应方程式:CaCO + 2HCl(稀)→ CaCl + H O + CO ↑ 原理解读:大理石(或石灰石)中的碳酸钙(CaCO )与稀盐酸反应,生成可溶性的氯化钙(CaCl )、水和 CO ,反应速率适中,便于收集 配图建议:大理石颗粒与稀盐酸反应的微观示意图(CaCO 分子与 HCl 分子反应,生成 CO 分子逸出) 2. 原料选择依据(对比分析,避免误区) 原料类别 选择(推荐) 不选择(原因) 教学提示(易错点) 碳酸盐 大理石 / 石灰石(主要成分 CaCO ) 碳酸钠(Na CO ):反应速率过快,不易控制,瞬间产生大量 CO ,易冲开橡胶塞 强调 “速率适中” 是实验室选料的关键,碳酸钠适合 “快速制 CO ”,不适合常规实验 酸 稀盐酸(HCl) 稀硫酸(H SO ):与 CaCO 反应生成 CaSO (微溶于水),覆盖在大理石表面,阻止反应继续进行;浓盐酸:挥发性强,使制得的 CO 混有 HCl 气体,纯度低 让学生理解 “酸的浓度与种类” 对反应的影响,培养 “控制变量” 思维 教学提示:可现场展示大理石、碳酸钠、稀盐酸、稀硫酸实物,让学生观察外观,结合 “为什么不选稀硫酸” 的疑问,为后续实验操作铺垫。 第 3 页:一、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 装置与收集 标题:实验室制取 CO :发生装置与收集方法 内容框架:分 “发生装置”“收集方法” 两部分,结合装置图与选择依据,突出实操性: 1. 发生装置(固液不加热型,因反应无需加热) 装置组成:锥形瓶(或广口瓶)+ 长颈漏斗(或分液漏斗)+ 橡胶塞 + 导气管 装置特点: 长颈漏斗:需插入液面以下(形成 “液封”,防止 CO 从漏斗口逸出); 分液漏斗:可通过控制活塞调节盐酸滴加速度,进而控制反应速率(对比长颈漏斗,体现装置优化) 配图建议:左侧长颈漏斗装置图(标注 “液封位置”),右侧分液漏斗装置图(标注 “活塞控制速率”),中间用箭头标注 “装置优化方向” 2. 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法,不选排水法) 选择依据: 密度:CO 密度比空气大(1.977g/L > 1.293g/L),可 “向上排空气”,使空气从集气瓶口排出; 溶解性:CO 能溶于水(1 体积水溶解 1 体积 CO ),且与水反应生成碳酸,若用排水法会导致 CO 损耗,收集量减少 收集操作要点: ① 导气管需伸入集气瓶底部(确保瓶内空气排尽,收集到较纯的 CO ); ② 集气瓶口盖玻璃片(防止空气进入,维持 CO 浓度) 配图建议: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装置图(标注 “导气管位置”“玻璃片”),对比排水法装置图(标注 “CO 溶于水损耗”) 教学提示:可组装两套装置(长颈漏斗 + 分液漏斗),让学生观察 “滴加盐酸后反应速率差异”,直观理解装置功能。 第 4 页:一、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三)——— 检验与注意事项 标题:实验室制取 CO :检验、验满与操作安全 内容框架:聚焦 “如何确认制得 CO ”“如何保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