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上课外古诗词诵读《龟虽寿》《梁甫行》联读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部分,选编了《庭中有奇树》《龟虽寿》《赠从弟(其二)》和《梁甫行》四首古诗,四首诗歌体裁不同、主题各异、风格迥然,共同构成了汉末魏晋时代精神的多元世相,从不同维度回应了那个时代的苦难与追求,展现了诗歌作为心灵史和社会史的巨大价值。为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四首诗歌所处的时代,超越单篇理解的局限,笔者拟以两课时完成四首诗的教学,第二课时联读《龟虽寿》和《梁甫行》,通过曹操的个人豪情与曹植笔下的民生苦难,更全面地认识那个时代,感受“慷慨激昂”与“沉痛白描”的不同表现力,体会“壮美”与“悲美”两种审美风格,提升对多样诗歌美感的鉴赏能力。引导学生理解历史的复杂性,避免单一化、脸谱化的认知,培养其宏阔的历史视野和深切的人文关怀。通过强烈的反差对比,促使学生思考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教学目标 1.朗读诗歌,感受两首诗歌壮美和悲美的语言风格。 2.知人论世,理解两首诗歌精英和平民的书写视角。 3.整合阅读,培养其宏阔历史视野和深切人文关怀。 教学重点 1.朗读诗歌,感受两首诗歌壮美和悲美的语言风格。 2.知人论世,理解两首诗歌精英和平民的书写视角。 教学难点 整合阅读,培养其宏阔历史视野和深切人文关怀。 教学流程 一、导入 提到魏晋文学,尤其是建安文学,曹操一家是不可回避的存在,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合称三曹,他们的作品,就像皓月星辰一般,点亮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龟虽寿》和《梁甫行》,去感受曹操和曹植眼中不一样的世界。 二、初识反差 1.学生自由朗读两首诗歌,标注生字新词,尝试划分朗读节奏。 2.指名试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预设——— 《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梁甫行》: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3.齐读诗歌,圈画出两首诗各自的意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意象各有什么特点(展现出怎样的图景)? 预设——— 《龟虽寿》:神龟、腾蛇象征长寿与神通,却终有尽时,凸显生命的有限性;老骥虽年迈,仍心怀千里之志,与烈士的壮心共同展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昂扬气概。 《梁甫行》:边海民如禽兽般寄身草野,依赖险阻的林阻求生;柴门破败萧条,狐兔在屋宇间自在横行,勾勒出民生凋敝、家园荒芜的凄惨图景。 4.讨论:这两首分别应该读出怎样的感情基调? 《龟虽寿》:语调应铿锵有力,饱含豪情,尤其是“老骥伏枥”四句,要读出不服老的雄浑气概。 《梁甫行》:语调应沉缓悲悯,带着深切的同情,通过重音和语速的控制(如“剧哉”“象禽兽”“何萧条”等词),传达出对民生疾苦的忧思。 三、感受反差 1.反复朗读《龟虽寿》,思考:曹操一开始提到“神龟”和“腾蛇”,后来又写了“老骥”和“烈士”,他为什么要这么写,从中你读到了曹操怎样的人生态度? 预设——— 曹操在《龟虽寿》中先写“神龟”“腾蛇”这类传说中长寿通灵之物终归消亡,再以“老骥”“烈士”自况,形成强烈的对比与转折。他如此安排,意在阐明一个核心观点: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单纯追求寿命的长短,而在于精神意志的奋发有为。 从中可以读到曹操积极进取、理性豁达的人生态度:首先表现了作者的理性态度,他承认生命有限的客观规律,不迷信长生,体现出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其次写出了作者昂扬的斗志,即使年迈,仍以“老骥”自喻,强调“志在千里”“壮心不已”,展现了不服老、不认命的豪迈气概;最后表现了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