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四单元教学设计 13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少年中国说》是梁启超先生于1900年发表在《清议报》上的一篇文章,本文为节选。当时八国联军阴谋瓜分中国,污蔑中国是“老大帝国”“东亚病夫”“一盘散沙”,不能自治,只能由帝国主义列强共管或瓜分。在国内,一些昏聩无知的卖国求荣者叫嚷“中国不亡是无天理”“任何列强三日内就可以灭亡中国”。为了驳斥帝国主义的野蛮行径和卑劣阴谋,纠正国内一些人自暴自弃、甘为亡国奴的心理,激起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梁启超先生适时地写出了这篇《少年中国说》。作者极力赞颂中国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激励中国少年发奋图强,勇挑建设少年中国的历史重任,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繁荣富强的热切期盼。 课文第1自然段阐明了建设少年中国之责任在中国少年;第2自然段运用了象征等手法,描绘了少年中国的光辉前程;第3自然段直抒胸臆,感情饱满地赞颂了少年中国“与天不老”,讴歌了中国少年“与国无疆”。通过层层阐述,说明了“少年中国”和“中国少年”的前途和命运是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全文逻辑严密,语言气势磅礴,感情充沛。本文不同于现代散文,多为四字一句,或六字一句,而且押韵,多处运用反复、对偶、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读起来铿锵有力,朗朗上口。因此本文很适合用于朗读训练。本文中的文字障碍比较多,而且很多词句的含义必须结合语境才能正确理解,“少年中国”“中国少年”的含义与文章主旨有密切的关系。结合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理解课文意思的能力的实际,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结合注释,通过小组合作去理解,这样不仅能加深印象,而且能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 【教学目标】 1语言运用.认识“鳞、惶”等6个生字,会写“泻、潜”等7个生字。 2审美创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思维能力.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的关系。能结合资料,了解为实现强国梦想而做出卓越贡献的人物故事,并创作手抄报。 【重点难点】 重点: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的关系,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鳞、惶”等6个生字,会写“泻、潜”等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疏通文意。 3.能借助注释和资料,体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感受作者的爱国情感。 【重点难点】 重点:能借助注释和资料,理解内容,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感。 难点:体会少年中国与中国少年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资料激情 复习巩固,引入新课 (1)背诵《古诗三首》,导入新课。 龚自珍发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感慨,其实中国从来不缺乏这样的仁人志士,爱国之情是再朴素不过的情感,强国之志是再基本不过的抱负,每个时代都会涌现出这样的杰出人物,今天我们走进一片激励了无数中国人的一片文章《少年中国说》,通过预习大家知道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梁启超,提到他,你都知道什么? (2)或者通过查找的课外资料了解到了什么? (3)【播放视频】《少年中国说》朗诵,看后分享感受。 2.交流资料,走进时代 (1)分享自己整理的资料,尽可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预设: 作者简介: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清朝光绪年间举人,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新法家代表人物。 时代背景: “戊戌变法”:1895年,中日甲午战败,清政府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