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1物态变化与温度 教学设计 课题 5.1物态变化与温度 单元 第五章 物态变化 学科 物理 年级 8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第一节内容,是物态变化章节的开篇。内容围绕 “物态变化” 与 “温度” 两大核心展开,先通过生活实例与实验认识水的三种物态及相互转化,建立物态变化的概念;再聚焦温度,从温度的定义、凭感觉判断温度的局限性入手,引入温度计,讲解其制作原理、构造、单位规定,重点教授温度计的使用方法(看、选、放、读、记),还介绍了不同类型的温度计(实验室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等)。本节课是后续学习熔化、凝固、汽化、液化等具体物态变化的基础,兼具概念理解与实践操作属性,能帮助学生建立物质形态与热现象的关联认知。 2022新课标要求 1.1.1能描述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并列举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不同物态的物质及其应用。1.1.2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会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尝试对环境温度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4.1.3用常见温度计测量温度。课标解读:这部分内容聚焦于物态特征与温度测量的核心知识,是物理学科中物质形态与热现象领域的基础要求。对于物态部分,要求能清晰描述固态、液态、气态的基本特征:固态具有固定形状和体积,像钢铁铸造的机械零件;液态有固定体积但无固定形状,如流动的水可装在不同容器中;气态既无固定形状也无固定体积,例如空气充满整个房间。同时要列举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实例及应用,比如固态的金刚石用于切割工具,液态的酒精用于消毒,气态的氧气用于医疗急救等,以此建立对物质三种形态的具象认知。温度测量部分,首先要理解液体温度计基于液体热胀冷缩的工作原理,常见的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均是如此。其次要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包括观察量程、分度值,正确操作。还要知晓生活中常见温度值,如人体正常体温约 37℃、冰水混合物温度 0℃、沸水温度 100℃等,进而能对环境温度问题,如全球变暖、城市热岛效应等发表见解,将知识与实际生活、社会议题相联系,提升科学素养与社会责任感。整体而言,这些内容构建了从物质形态认知到热现象测量与应用的知识链条,既注重概念理解,又强调实践操作与社会关注,是培养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物理观念1.认识水的固态、液态、气态三种形态,理解物态变化的概念;2.明确温度的定义,掌握摄氏度的规定,熟记生活中常见温度值,理解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科学思维1.通过分析 “凭感觉判断温度不可靠” 的实验现象,培养逻辑推理能力;2..通过对比不同类型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建立 “工具设计与使用需求相适应” 的思维模型。科学探究1.参与 “制造云和雨” 实验、自制温度计实验,掌握实验观察、记录的方法;2.学会按 “看、选、放、读、记” 步骤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提升实验操作能力。科学态度与责任1.关注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与温度应用,体会物理知识的实用性;2.了解环境温度相关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养成严谨的科学测量态度。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生活经验,对水的三态(冰、水、水蒸气)、温度的冷热感知有初步认识,如知道冬天水会结冰、夏天水会蒸发,能说出 “热水温度高、冷水温度低”。但学生对 “水蒸气是无色无味、看不见的”“‘白气’是小水滴而非水蒸气” 等概念易混淆;对温度计的原理(液体热胀冷缩)缺乏深入理解,使用温度计测量时可能出现操作错误(如玻璃泡接触容器壁、读数时视线不与液面相平);且抽象思维能力仍在发展,对 “物态变化与温度的关联” 需要通过具象实验和实例引导建立认知。 重点 1. 认识固态、液态、气态的基本特征,理解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