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于漪 学习目标 概括课文事件,厘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初步体会“引用”的作用,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提高散文鉴赏能力。 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理解文学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 初读正音 徜徉 浩渺 婵娟 雕镂 慷慨 镌刻 谆谆 miǎo chán juān lòu kāng kǎi juān zhūn cháng yáng 词语解释 走投无路 无路可走,比喻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形容处境极端困难。 徜徉 安闲自在地步行。 浩渺 水面辽阔无边。 心旷神怡 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雕镂 雕刻。 依稀 模模糊糊。 搜索枯肠 形容竭力思索。 万端 (头绪)极多而纷繁。 作者介绍 于漪,江苏镇江人,“人民教育家”获得者。在多年的执教生涯中,她致力于探索语文教学规律,著述颇丰,成就斐然,这与她青少年时期接受的文学熏陶是分不开的。 背景资料 20世纪80年代,中国教育界开始注重素质教育,强调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和审美教育。 在这样的背景下,作者写下了这篇回忆性散文。 整体感知 题目中的“依依”是什么意思? 依依—萦绕胸怀,十分留恋。 默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所回忆的几件往事。 小时候 看图画。 学生时代 读诗歌、听讲课、聆教诲。 整体感知 厘清文章结构,概括层意。 全文7段,可以分为3部分。 第一部分(1) 简述对往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引出对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2-5) 回忆初中求学生涯促成自己心智发展的一些人和事。 第三部分(6-7) 回忆老师谆谆教导使我受益终身。 精读细研 “我”具体回忆了哪些内容?又有怎样的特殊感受? 内容:家里的山水画、《评注图像水浒传》。 感受:有身临其境之妙,生动的形象形成了深刻的记忆。 内容:“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感受:谆谆教导铭记于心,一生受用不尽。 精读细研 “我”具体回忆了哪些内容?又有怎样的特殊感受? 内容:两位国文老师授课,其一朗读《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怀古》;其二讲授田汉的《南归诗》。 感受:爱国情怀油然而生,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 内容:四季景色“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 感受:领略祖国风物之美,沉浸在美的享受中。 精读细研 作者回忆的四件事有什么共同点 都与读书(画)有关。 这几件事对“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品析】 看画、读《水浒传》:如临其境,津津有味,充满单纯而朴实的童真童趣。 读《千家诗》: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使“我”贴近生活、热爱生活。 听课: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精读细研 课文最后一段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要抓住哪些词语细细品味? 【品析】 最后一段收束全文,首尾呼应,再次扣题,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要抓住“依依”“唤”“催”等词语来进行品味:“依依”照应课文题目,体现出作者对往事的怀恋之情;“唤”“催”等动词,强调了回忆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与深刻影响。 精读细研 作者回忆这些往事,对青少年有何启迪?既然读书这么重要,那么你们读过哪些书?从书中得到什么好处? 【品析】 作者深情追溯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无论是看一幅画,读一本书,还是听一堂课都可以探寻她成长的源头。 可见,少年时代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多读书、多好书,丰富知识,增添智慧,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 概括主题 作者通过回忆自己学生时代几件印象深刻的往事来抒发自己对读书的热情,表达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并劝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且要热爱文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