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20926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短文二篇练习题(含答案)

日期:2025-11-2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15次 大小:11246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统编,语文,八年级,上册,12课,短文
  • cover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短文二篇练习题(含答案) 积累与运用 文学常识填空 (1)他是_____, 他写给朋友的书信是我们学过的《_____》。 (2) 《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苏轼, 字子瞻, 号 _____, _____ (朝代) 文学家。 2、对下列句子朗读节奏的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C.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D.实是/欲界之仙都 3.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晓雾将歇( ) 夕日欲颓( ) 与( ) 其奇者 藻、荇( ) 交横 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 四时俱备 四时: _____ (2) 沉鳞竞跃 沉鳞: _____ (3) 相与步于中庭 中庭: _____ (4) 庭下如积水空明 空明: _____ (5) 水中藻、荇交横 藻、荇: _____ (6)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耳: _____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盖竹柏影也   盖以诱敌 B.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D.夕日欲颓   实是欲界之仙都 6.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两岸石壁, 五色交晖。 (2)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 (3)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7.用课文原句填空。 (1) 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以“_____, _____” 表明期待能与康乐公比肩的愿望。 (2) 陶弘景在《答谢中书书》中以“_____, _____” 展现清晨时分山川的勃勃生机。 (3) 在《答谢中书书》中, 陶弘景以“_____, _____”描写了夕阳西下时水中潜游的鱼争先恐后跳出水面的情景。 (4) 在《记承天寺夜游》中, “_____, _____, _____”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 描绘了月夜美景, 表达了苏轼赏月的欣喜。 (5) 我们从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中的“_____ _____ _____”中读出了中年人的乐观旷达。 8.比较两篇短文在句式、节奏等方面的不同之处,说说它们分别带给你什么样的美感。 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⑴ 四时俱备 ⑵ 晓雾将歇 ⑶ 夕日欲颓 10.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1. 下列对《答谢中书书》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文章以感慨起笔, 囊括了山水, 纵览了古今。 B. “两岸石壁, 五色交晖。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C. “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 让人感到繁多杂乱。 D.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和水之清, 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12、《答谢中书书》是写景的佳作。请结合内容简要赏析动静结合的写景方法在文章中是如何运用的。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小题。 【甲】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登山里许, 飞流汩然下泻。俯瞰其下, 亦有危壁, 泉从壁半突出, 疏竹掩映, 殊有佳致。然业已上登, 不及返顾, 遂从三姑①又上半里, 抵换骨岩, 岩即幔亭峰后崖也。岩前有庵。从岩后悬梯两层, 更登一岩。岩不甚深, 而环绕山巅如叠嶂。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释】①三姑: 地名。 请按表格中的方法解释下列加点词。 加点词 方法 释义 汩然下泻 成语借鉴法: “生机盎然”, 意思是充满生机活力的样子。 (1) _____ 晓雾将歇 语境推断法 (2) _____ 不及返顾 课内迁移法: 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