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短文二篇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借助诵读,欣赏两篇短文不同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同的写景手法。 3、领略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积累重点文言字词,疏通文义,背诵并默写课文。 2.品味文章的语言美,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难点】: 把握文中景物的特点,领略写景手法,体会作者情感。 11 短文两篇 预习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品味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3、背诵并默写课文。 【预习任务】: 任务一:朗读课文,结合课下注解,熟练记住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陶弘景(456—536),字 ,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 , (朝代)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2、文体知识: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3、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字_____,号东坡居士。与父____、弟_____,合称“三苏”。他擅长诗词、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品《赤壁赋》《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近乎流放,心情抑郁。但是,他仍然乐观、旷达,他的《记承天寺夜游》写的月夜游寺正是他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 4、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夕日欲颓 沉鳞 竞跃 猿鸟 遂 寝 藻 荇 5、解释下列划线字词意思。 古来共谈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五色交辉 夕日欲颓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任务二:能准确翻译全文,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重点语句。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任务三:整体把握。 1、“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以作者的感叹总括前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有什么言外之意? 2、《答谢中书书》的陶弘景堪称隐居的“仙人”,《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东坡是受贬的“闲人”,如何理解“仙人”和“闲人”? 【预习质疑】:发现问题的快乐是真正的治学的快乐。你能提出什么有价值的问题? 11 《短文两篇》预习学案答案 任务一 1.通明,华阳隐居,南朝 3.子瞻,苏洵,苏辙。4 略 5略 任务二1.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猿、鸟的叫声此起彼伏。 2.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3.苍青的密林和碧绿的竹子,四季常存。 4.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5.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任务三1.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2.“仙人”传达出作者能与古今山水知音共赏美景的自得之情。“闲人”包含着复杂的意味,既是作者的自嘲,说自己是闲情雅致赏月之人;又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有志不得伸,一再被贬,“闲人”的自得,只不过是被贬之人的自慰罢了。 课中实施 第一课时 答谢中书书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有无数神奇如画的风光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题解。 答:答复。谢中书:谢征,作者的朋友。中书,是谢征的官职。书;信。 三、走近作者。 陶弘景(456—536 年),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文学家。 他博通经史,兼修佛道,隐居茅山却参与朝政,有“山中宰相”之称。 其文辞清雅,代表作《答谢中书书》以短札写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