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拒绝校园欺凌,守护青春净土———高二校园欺凌防治与和谐人际构建主题班会教案 一、教学目标 引导高二学生清晰认知校园欺凌的核心内涵(如肢体欺凌、语言欺凌、社交欺凌、网络欺凌),打破“小打小闹不算欺凌”“受害者有错才被欺凌”“旁观者无关紧要”的认知误区,明确高二阶段“拒绝欺凌、守护同伴”的责任使命。帮助学生熟练掌握“欺凌识别、自我保护、同伴互助”的实用方法,能在欺凌预防、应对、干预等场景灵活运用。通过案例解读与实践引导,强化“零容忍欺凌、共筑安全校园”的集体意识,推动形成“互相尊重、主动干预、彼此守护”的班级氛围,为高二学生营造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通过“案例拆解+危害具象化”,让学生明晰高二校园欺凌的典型表现(如起侮辱性绰号、孤立排挤同学、网络恶意造谣、肢体冲突)及对受害者(心理创伤、学业受挫)、欺凌者(法律风险、品格扭曲)、旁观者(道德弱化、安全感缺失)的具体危害。引导学生熟练运用“欺凌识别、自我保护、同伴干预”的三维应对方法,确保能准确识别欺凌行为、有效保护自身与他人安全,主动参与校园欺凌防治。 (二)教学难点 化解高二学生“青春期冲动易参与欺凌、怕被孤立不敢干预、对欺凌认知模糊”的问题,针对“同伴压力、侥幸心理、道德冷漠”等痛点,通过“理性分析+情感共鸣”引导正确看待校园欺凌。突破“欺凌干预怕报复、受害者不敢求助”的困境,帮助学生建立“拒绝欺凌是责任、保护同伴是义务”的认知,推动从“被动回避欺凌”到“主动防治欺凌”的思维转变,避免因欺凌行为破坏校园安全与人际和谐。 三、教学过程 01 欺凌之辨:解码高二校园欺凌的本质与表象 1.1 什么是高二阶段的校园欺凌? 教师结合高二学生的校园生活特点,从“定义、典型类型、与正常矛盾的区别”三个维度拆解校园欺凌,帮助学生建立清晰认知: - 科学定义:高二阶段的校园欺凌,是指发生在校园及周边区域,由学生主导实施的、具有重复性、故意性的伤害行为,表现为通过肢体、语言、社交、网络等方式,对他人进行侮辱、排挤、伤害,造成受害者生理或心理痛苦,破坏校园秩序的行为。比如“长期给同学起侮辱性绰号、故意孤立某同学不让其参与集体活动、在网络上散布同学谣言、课间故意推搡打闹致他人受伤”,都属于典型的校园欺凌。 - 典型类型:高二校园欺凌主要分为四类: 1. 肢体欺凌:通过暴力手段实施伤害,如推搡、殴打、抢夺财物、故意损坏他人物品,是最直观的欺凌形式; 2. 语言欺凌:通过言语攻击伤害他人,如起侮辱性绰号、嘲笑外貌/成绩/家庭、威胁恐吓,对受害者心理伤害深远; 3. 社交欺凌:通过孤立排挤破坏他人社交,如故意不邀请某同学参加活动、散播谣言让他人远离受害者、划分“小团体”排斥异己; 4. 网络欺凌:借助社交软件、校园论坛等实施伤害,如发布受害者丑照、恶意P图造谣、私信辱骂,传播范围广且难以消除。 - 与正常矛盾的区别:正常同学矛盾多为“偶发、非故意、无伤害性”(如因值日分工吵架、因借东西产生误会),双方地位平等,能通过沟通化解;而校园欺凌具有“重复性、故意性、权力不对等”特点(如强者长期欺负弱者、群体欺负个体),会对受害者造成持续伤害,无法通过简单沟通解决,必须通过干预制止。 1.2 高二学生校园欺凌的常见诱因 教师结合高二学生的心理状态与校园场景,分析欺凌行为的核心诱因,让学生正视自身潜在的欺凌倾向或受害风险: - 心理层面:高二学生自我意识增强,部分学生为“证明存在感、融入小团体”,通过欺凌他人获得“优越感”(如“欺负弱小让自己看起来更厉害”);学业压力增大,少数学生将欺凌作为“宣泄情绪的出口”(如因考差而迁怒同学);还有学生因“嫉妒他人成绩/人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