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2617

语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30课《诗词五首》课件(54张PPT)

日期:2025-10-2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5次 大小:114215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文版,八年级,上册,第七,单元,30课
  • cover
(课件网) 30.诗词五首 《观刈麦》 白居易 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著有《白氏长庆集》。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题目解说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时写的.县尉官职不高,需要到民间查访.在查访中,作者亲眼看到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和悲惨生活,大有感触,从而写出了这首反映当时农村实际的好诗篇. 观刈麦,就是看割麦子. 《观刈麦》 读诗明示: 作者看到的是怎样的农夫,怎样的孩童,怎样的村姑,怎样的老妇?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读诗明鉴: 1.这首诗重点描写了哪两个场面?哪一个场面更倾注了诗 人情感?全诗可分为几部分? 2.这首诗采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请举例说明。 3.白居易的《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 天寒”与本诗中哪一句表现方法相同? 两幅画面 画面一:烈日割麦 画面二:抱子拾穗 描写方法 景物描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语言描写: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心理描写: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惜”字的用法正同。惜:珍惜.舍不得浪费。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以上为全诗的第一部分,写作者旁观农民收割麦子,目睹农民全家出动忙碌艰辛的劳动场面。 幼小的孩子 烧,烤 lǒng hè dān zhì xié xiǎng zhuó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以上八句是全诗的第二部分,写作者听到了一个抱着孩子在田里拾稻穗的贫困村妇”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的悲惨诉说. 拿着掉在地里的麦穗.秉,本义是以手执禾,这里引申为”拿”. bǐng bì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以上为第三部分,写出了作者对农民的疾苦深表同情,对自己没有”功德”却过着不劳而获的富足生活深感愧疚. 做官的俸禄 年底 从事,做 zēng yàn 结构全解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描写悲惨场景 议论 交代时间地点 全家出动 忙碌艰辛 农人心理活动 贫妇抱子 拾麦穗 赋税沉重 不劳而获 (触景生情 全诗精华) 割麦者 农民的 艰辛 拾麦者 赋税的 繁重 官员生活舒适 鲜 明 对 比 刈: 倍: 田家: 荷: 壶浆: 丁壮: 敝筐: 吏禄三百石: 重点词句 割 更加。 指农民。 挑着。 用壶盛的汤水。 指青年人。 破篮子。敝,破旧。 唐制,县尉从九品,官禄每月三十石。石,容量单位,10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