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语文学科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8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教学设计 课题 28 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单元 第八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六年级 核心素养 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内容。 2.反复地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络。 3.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4.学习鲁迅的革命精神。 重难点 1.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2.体会诗歌的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回忆鲁迅,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在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之际,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挥笔写了一首诗———《有的人》。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课文吧!(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作者介绍。 臧克家(1905—2004),笔名少全、何嘉,中国现代诗人、作家、编辑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他的代表作品:《烙印》《罪恶的黑手》《古树的花朵》《凯旋》。 3.创作背景。 1949年,臧克家回到北京,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胜利了的人民在全国各地第一次公开地隆重纪念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臧克家亲身参加了首都的纪念活动,并去瞻仰了鲁迅故居,看到了鲁迅文章中提到过的“枣树” “老虎尾巴”,睹物思人,百感交集,心中充满了对鲁迅的思念和崇敬,写了《有的人》这首短诗。 二:引导朗读,初悟诗情 (一)识字解词 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要求: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给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要求认读的生字: zāng xiǔ shuāi 臧克家 不朽 摔垮 指名认读,相机正音。 (2)课件出示生字组词。 (3)开展读字游戏:开火车读 3.词语释义(可以多种形式,借助语境,引导学生理解词意) 不朽:永不磨灭;永远存在下去。 尸首:人的尸体。 下场:人的结局(多指不好的)。 4.多音字 当 dāng (当时) dàng (上当) 乌鸦听了狐狸夸奖的话,开口一唱歌,当(dāng)时嘴里的肉就掉下来,狐狸骗到肉就跑了,乌鸦知道上当(dàng)为时已晚。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有的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这首诗是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诗中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和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 (2)文中写了几种人?是哪几种人?为什么要写这另种人? 文中写了两种人,其实是两种对立的阶级,写另一种人是为了反衬鲁迅的伟大。 2.本文采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对比 3.请找出每节诗中的对比 ①活———死了 (生死价值观的对比 ) 死了———活着 ②骑在人民头上--俯身做牛马 ③刻名字想不朽--情愿做野火,等火烧 (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对比) ④别人不能活--为多数人更好地活 ⑤摔垮--记住 ⑥名字烂得更早--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人民群众对两种人态度的对比) ⑦下场可以看到--抬举得很高很高 4.划分层次,概括各部分的意思。 第一部分(1)对两种人的生与死进行评价。 第二部分(2-4)写这两种人对待人民群众截然相反的态度,赞颂了给人民当牛马的精神,揭露了反动统治者的腐朽。 第三部分(5—7)写人民对这两种人不同的态度,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5.指导朗读(认真朗读诗歌,注意诗歌的停顿。)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三:借助资料,感悟形象 1.自主探究:同学们,这首诗的题目是“有的人”。在题目下面还有一个副标题,一起读出来。可是,让人奇怪的是,诗中没有一个地方有鲁迅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