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年级下册 7.2《走向未来》 教学设计 课题 7.2 走向未来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材分析 本课是九年级下册第7课第2框,承接上一课时“回望成长”对初中三年的总结,聚焦“未来”核心,围绕“畅想未来的目的与方法、新时代的成长条件、青少年的使命担当”四大问题展开。既是对学生初中道德与法治学习的最终升华,也为学生毕业后面向高中、职校或社会的新征程提供价值指引,是连接校园成长与时代使命的关键内容,契合九年级学生“站在人生交汇点规划未来”的现实需求。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即将面临毕业选择,对“未来”既有憧憬,也存在困惑(如不知如何规划、担心无法适应新环境),具备一定的时代感知力,但对“畅想未来与国家发展的关联”“新时代赋予的条件”认知较浅。同时,学生已形成独立思考能力,乐于分享个人想法,适合通过采访、案例分析、个人规划等活动,将个人未来与时代使命结合,明确成长方向。 核心 素养目标 1. 政治认同:通过了解新时代成长条件、明确青少年使命,认同“热爱祖国、担当时代责任”的价值取向,树立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的未来观。 2. 道德修养:在规划未来、思考与他人相处、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提升尊重他人、坚守品德、勇于担当的修养,锤炼良好品行。 3. 法治观念:在“踏入社会实现自立”“学业深造”等规划中,间接渗透“依法做事、遵守社会规则”的意识,为后续适应社会、践行法治奠定基础。 4. 健全人格:通过畅想未来、分析不同选择的挑战与应对方法,培养直面困难的勇气、脚踏实地的心态,形成积极乐观、理性规划的健全人格。 5. 责任意识:明确畅想未来需兼顾个人与国家,在新征程规划中学会对自己、对社会、对国家负责,主动担负青少年的时代使命。 重点 掌握畅想未来的目的与方法;了解新时代为青少年成长提供的条件;明确新征程上青少年担当使命、规划未来的具体做法。 难点 理解“畅想未来需结合国家发展、世界繁荣”的内涵,避免仅从个人角度规划未来;将“担当时代使命”的要求转化为具体的未来规划与行动方向。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教师具体活动: 播放《新时代好青年》视频,待视频结束后,提问“看完视频,大家有哪些感想?新时代的青年应该如何面对未来?”,引导学生自由发言; 待学生分享后,顺势抛出本课4个预习问题(畅想未来的目的、畅想未来的做法、新时代的成长条件、青少年如何担当使命),明确本课学习方向。 学生具体活动: 认真观看视频,结合视频内容与自身认知,主动发表感想; 倾听并记录预习问题,初步感知本课学习重点,为新课讲授做准备。 通过《新时代好青年》视频,快速唤起学生的时代共鸣,贴近“走向未来”的主题;以感想分享过渡到预习问题,既调动学生积极性,也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提升课堂效率。 讲授新课 活动1:小采访———谈新年愿望,明确畅想未来的目的 教师具体活动: 以“小采访”形式开启活动,提问“新的一年,你的愿望是什么?为什么要给自己许下这个愿望?”,邀请5-6名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回答; 待学生分享完毕,梳理回答中的共性(如希望提升自己、实现价值、帮到他人等),进而总结本课第1个问题:畅想未来的目的,一是丰富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延伸生命宽度与广度,二是更好地服务社会与国家。 学生具体活动: 认真思考教师问题,结合个人新年愿望,主动参与采访分享;倾听他人愿望与理由,对比自身认知,跟随教师总结,明确畅想未来的核心目的。 活动2:析名人案例,掌握畅想未来的方法 教师具体活动: 展示鲁迅弃医从文、钱伟长弃文从理的案例,提问“这两个案例,给我们畅想未来带来了什么启示?”;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2分钟)后发言,结合学生回答,逐步梳理畅想未来的4点方法:一是需有开阔视野,将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