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一、选择题 1.1958年,苏联个人副业农畜产品产量较1953年有大幅度的提高,马铃薯、蔬菜产量提高14.3%,牛的头数提高25.3%,肉、奶产品产量分别提高33%和27%,水果产量提高46%。这反映了赫鲁晓夫时期( ) A.农业方面改革有所成效 B.完全执行市场经济 C.重点发展军事科技 D.突破了苏联模式的弊端 2.长期以来,苏联农业问题突出。二战后,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进行改革,但农业落后问题仍未能根本解决,农业产量波动较大。两场改革没有根本改变农业落后局面,主要是因为( ) A.苏联致力于发展军事工业与美抗衡 B.苏联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合发展农业 C.没有根本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D.新经济政策未能调动生产者积极性 3.小明同学运用时间轴的方式梳理了某一时期的重大史事。据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A.亚非拉国家的发展 B.两极格局下的世界 C.经济全球化的趋向 D.世界多极化的趋势 4.下图示时间轴是小李同学梳理的学习笔记。其发展历程体现了( ) A.新经济政策为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奠定基础 B.苏联通过指令性计划成为了欧洲第一强国 C.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曲折性和复杂性 D.苏联解体证明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彻底失败 5.1978年11月12日《真理报》宣传说:苏联人在“读、重读、废寝忘食地研究勃列日涅夫的著作”,因为这是“无穷无尽的思想智慧和泉源”。还有些报刊吹捧这些著作是“党的巨大瑰宝”“政治才略的教科书”,是“令人爱不释手的诗篇”等。可见,勃列日涅夫执政期间( ) A.深受人民爱戴 B.个人崇拜盛行 C.重视发展文学 D.注重理论研究 6.1986年在苏联流传着一则笑话,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1986年苏联无法继续前进时,戈尔巴乔夫采取的措施是( ) A.从根本上解决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 B.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C.对苏联经济政治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 D.不断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7.1989—1992年间苏联和东欧8个社会主义国家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先后失去政权,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急剧转变。中国共产党经受住了重大考验,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辉煌成就。这反映出( ) A.社会主义遭受重大失败 B.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 C.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奋起 D.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 8.“就在戈尔巴乔夫交出核按钮的一瞬间,聚集在电视机前的人……都知道这是那座耸立了69年的红色帝国大厦在忽然间彻底倒塌了。”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法西斯德国垮台 B.苏联解体 C.东欧剧变 D.俄罗斯建立 9.“苏联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很快恢复了国民经济……各新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加快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形成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热潮,形成了社会主义阵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发挥着中流砥柱的关键作用。”这些史事共同体现了( ) A.社会主义在探索中前进 B.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C.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 D.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 10.“1944年东欧各国共产党有25万党员,1948年超过了700万党员。东欧多个国家的社会党、社会民主党与共产党进行了合并,并声明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材料反映了( ) A.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B.社会主义开始由理论到现实 C.社会主义力量的逐渐壮大 D.欧洲的一体化进程大大加快 11.“西方国家利用各种途径向东欧国家宣传西方的政治思想、价值观念和伦理道德。它们还扶植这些国家内部的反对派,从内部制造混乱,进而颠覆政权”。材料反映发生东欧剧变的原因是( ) A.西方国家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 B.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 C.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 D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