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练习 一、选择题 1.以下两幅图片所反映的生产组织方式的变化体现为( ) A.出现大机器生产 B.出现分工合作现象 C.出现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现象 D.出现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生产 2.科技史专家丹皮尔认为,以前的发明主要是“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后来“未来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下列属于后者的发明是 ①蒸汽机 ②汽车 ③珍妮机 ④电灯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3.“天文学、物理学、万有引力定律、微积分”,这些关键词勾勒出的历史人物是 A.牛顿 B.贝多芬 C.达尔文 D.巴尔扎克 4.下列人物属于近代荷兰画家的是( ) A.梵高 B.拉斐尔 C.达·芬奇 D.米开朗琪罗 5.1850年,美国仅有6座人口超过1万的“大”城市。到1900年,人口过1万的城市达38个,大约5个人当中就有1个人生活在城市。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人文主义的倡导 B.民主政治的推行 C.人口的迅速增长 D.工业革命的开展 6.下图是1870—1913年西方主要大国工业产值在世界所占比例的变化,这种差异的产生取决于各国( ) A.殖民地占有的多寡 B.蒸汽机数量的多少 C.内燃机、电力的推广 D.本国内资源的丰歉 7.1687年出版的巨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开辟了大科学时代。与“大科学时代”有关的是( ) A.物理学成为独立的学科 B.打破了千百年来的神创论 C.现代化学工业得以产生 D.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 8.人造纤维又称化学纤维,是利用天然的高分子物质或合成的高分子物质,经化学工艺加工而获得的纺织纤维的总称。最早开辟这一新纺织品生产领域的科学家是( ) A.哈格里夫斯 B.爱迪生 C.海厄特 D.夏尔多内 9.“奔驰”车,巧妙而恰当地表现出汽车的特征。“奔驰”是中国人根据哪位科学家的姓氏译音而确定的 A.莱特 B.亨利·福特 C.卡尔·本次 D.爱迪生 10.《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指出:“两个学说都发现了变化的原因在于斗争———生存斗争和阶级斗争。”这两个学说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达尔文、马克思 B.但丁、莎士比亚 C.牛顿、达尔文 D.达·芬奇、林肯 11.从下表中可以看出,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是( ) A.后起国家对老牌强国的超越 B.交通工具的发明和应用 C.能源利用及动力、应用技术的革新 D.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12.某同学围绕某一历史主题进行研究性学习,收集了以下资料:“传统照明方式的改变”“电讯技术的兴起”“第一辆汽车的诞生”“莱特兄弟的试飞实验”等。据此判断他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 A.第一次工业革命 B.第二次工业革命 C.第三次科技革命 D.第四次科技革命 13.荷兰画家梵高创作了大量的油画、素描和版画。其中表达了对生命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作品是( ) A.《高老头》 B.《向日葵》 C.《安娜.卡列尼娜》 D.《英雄交响曲》 14.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她们要求获得普选权,并和男性平等参与立法和执政。材料表明工业革命推动了( ) A.传统家庭解体 B.产业结构升级 C.工人运动高涨 D.女性地位提高 15.进入19世纪90年代以后,德国首相俾斯麦试图保持德国仅仅作为一个欧洲大陆强国的政策设计,已经无法满足统治阶级的贪婪欲望……德国政府在对外政策上改弦易辙,逐渐从“大陆政策”向“世界政策”转变。德国对外政策的变化主要是由于 A.德国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 B.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德国经济的发展 C.世界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 D.德国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情绪的蔓延 16.14至16世纪,取代人力或蓄力而成为西欧新的生产动力的有 ①风力 ②水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