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司马光 语 部 编 版 级 文 三 年 上 册 池 上 [唐] 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 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 浮萍一道开。 揭示课题 第1课时 看到这两首描写古代儿童生活的诗,你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村 居 [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wǎnɡ dài xǐnɡ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你知道司马光吗? 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 他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编 纂者。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 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奋。他以“日 力不足,继之以夜”自诩,其人格堪 称儒家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看到这篇课文,你觉得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 字数少、句子短、较难理解等。 这篇课文选自《宋史·司马光传》,是一篇文言文。文言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的一种书面语。 比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不知则问,不能则学。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sī tínɡ dēnɡ wènɡ diē zhònɡ jiē qì chí bènɡ 初读古文,找出不认识的字词多读几遍。 初读课文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司 跌 没 皆 弃 sī diē jiē qì mò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朗读课文,读出节奏。 借助课文插图和注释,同桌之间试说大意。 理解大意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通过组词的方法理解句子。 戏:游戏。 庭:庭院。 登:登上。 跌:跌倒。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面对这么危险的情况,大家是怎么做的?用课文中的句子回答。 弃去 大家是怎么做的? 司马光又是怎么做的呢?请你读一读,并用动作演示。 持石击瓮 同样是小孩子,他们的做法却截然不同。你认为司马光具有怎样的品格? 沉着冷静 小结:正因为司马光的沉着冷静、聪明机智,落水的小孩才能得救。 这篇文言文讲了司马光小时候砸瓮救人的故事,表现了司马光的聪明机智与沉着冷静,也让人感受到 司马光爱护同伴的美好 品质。 第一笔是点,不是横 指导书写 书写笔顺是撇、撇、捺 群儿戏于庭 一群小孩子在院子里做游戏。 做游戏 庭院 翻译时还要注意语序调整。 单音节词 双音节词 代替法 第2课时 捉迷藏 斗蛐蛐 扑蝴蝶 …… 想象说话:古人的庭院里花草鱼虫都有,最适合孩子们玩儿了。想想看他们在玩什么呢? 一个孩子爬到瓮上去玩,一不小心失足跌落瓮中,一下子就被水淹没了。 口小肚大的陶器 淹没,沉下去 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由“戏”可见孩群玩耍的愉快气氛,由“没”可知落水小孩在水中危在旦夕。前后反差营造出了一种十分危急的情形。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营造了怎样的情形? 全,都 其他的小孩子都吓跑了,只有司马光拿着石头把瓮砸破。 敲打 指司马光 使瓮破碎 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 示例:一看到有人落水了,孩子们的脸都吓白了,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有人哇哇大哭,有人慌慌张张地跑去找大人。 “众皆弃去”,想象一下这群孩子们当时的表情、心理、动作,描述一下当时的场面。 示例:我不能慌,我要赶紧想办法,快点把他救出来。否则,他会有生命危险的。 司马光“持石击瓮”时,他心里会怎么想? 水从瓮中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水迸,儿得活 涌出 一群小孩子在院子里做游戏,一个孩子爬到瓮上去玩,一不小心失足跌落瓮中,一下子就被水淹没了。其他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