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蓑烟雨工作室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九年级下册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学科 历史 年级 九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的开篇课,在单元体系中起承上启下作用。承接上一阶段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开启对“科学技术与近代文化”的探究,为后续近代科学文化内容学习奠定经济与技术背景基础。教材先铺垫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政治、经济、科学基础;再聚焦电的应用、内燃机与新交通工具、化学工业核心成就,凸显“电气时代”特征;最后辩证分析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呼应新课标的要求,也为学生构建完整的近代资本主义发展认知体系提供关键支撑。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历史学习基础,此前学习过俄国农奴制改革、美国内战等内容,知晓资本主义制度扩展的背景,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话等成果有生活感知,且通过影视等渠道对相关发明家有零散了解,具备开展史料分析、对比探究的基础。该阶段学生逻辑思维渐趋成熟,能初步梳理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与影响,但存在认知难点:一是对“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这一特点理解易表面化,难深入体会其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本质差异;二是分析影响时,易忽视“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过渡”的深层逻辑,且辩证看待科技双重作用的能力有待提升等。 三、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 年版)》要求:通过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领域和代表性成果,初步理解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社会进步和社会问题。 依据新课标要求,本课需要重点落实以下核心素养目标: 1.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特点、概况。(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2.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成果以及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和发明家。掌握电力的广泛应用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3.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深刻影响;对比第一次工业革命,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和进步;认识科学技术对推动社会进步发挥的巨大作用,树立崇尚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历史解释、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特点、主要成就、影响。 五、教学难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发展阶段的影响、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的特点。 六、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讲授法、史料分析法、对比教学法、直观演示法。 七、学习方法 自主归纳、材料分析、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 (一) 新课导入 【导入】展示生活场景图片:电话沟通、电灯照明、汽车行驶、飞机飞行的画面,同学们,我们每天用电话联系朋友,在电灯下学习,出门乘坐汽车或飞机,这些便利的生活方式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渊源呢?电话、电灯、汽车和飞机是在什么时候出现的呢?今天我们一同来学习第5课《第二次工业革命》。 思考问题并准备步入本课学习。 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新课讲授 环节一:溯革命之源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背景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 【引导】出示文字材料和世界地图,引导学生结合先前所学内容,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原因。 【引导】出示工业革命、19世纪后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和文字材料,继续请学生归纳原因。 【强调】出示英国物理学家焦耳(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英国科学家法拉第(电磁感应现象)等图片,强调③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进步。 【回答】①政治基础: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起来。②经济基础: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自主归纳政治基础培养时空观念。展现科学成果图片将较抽象的科学进步具象化。 环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