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碳的氧化物第2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课题2第2课时 单元 第六单元 学科 化学 年级 九年级 课标分析 第六单元是人教版九上教材中知识综合性最强的一个单元,教学中更应该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导向;碳的氧化物不仅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而且是初中化学元素化合物知识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这一部分既包括核心知识,又包括对思维方法、探究实践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求;一氧化碳的相关知识在教材中的分布比较零散,需要寻找到合适的问题或者情境将之整合,使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习得解决问题的思路。 素养目标 通过观察、分析生活中的一些事例,认识一氧化碳的性质,培养证据推理能力。 通过实验探究掌握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以及一氧化碳可燃性、毒性、还原性化学性质。 认识一氧化碳在冶金工业中的重要用途,知道生活中一氧化碳的产生途径。 通过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性质的对比,学会用对比的方法了解物质的多样性。 重点 难点 一氧化碳的性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复习:1.二氧化碳有哪些物理化学性质? 提出问题:1个CO2分子比1个CO分子多1个氧原子这种分子结构的不同会给它们的性质带来哪业差异呢 回忆思考回答问题 温故知新 讲授新课 一、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学生阅读课本填写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比较表格。 燃料燃烧产生了一氧化碳,为何人无法立即觉察到呢? 2.有人说,烧煤(主要成分是碳)取暖时,在煤炉旁放一盆清水,可预防一氧化碳中毒。但专家说,煤炉旁放一盆清水根本无法预防一氧化碳中毒,为什么? 学生通过自主归纳总结:有毒、无色、无臭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略小…… 思考收集一氧化碳的方法。 锻炼学生自主收集信息,归纳整理和叙述的能力。 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1.可燃性 【教师播放视频】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实验: 在尖嘴导管口处点燃一氧化碳气体,并在火焰的上方罩一个内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 【教师分析】 分析煤炉上中下层发生的化学反应。 2.毒性 【教师分析】 分析一氧化碳的毒性适时提出问题: CO有剧毒,那么冬天房间里用煤或木炭取暖时应该怎样做,才能防止发生煤气中毒事件? 3.还原性 【教师播放视频】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 分析实验原理: CuO + CO △ Cu + CO2 【教师强调实验步骤】: 1.通CO;2. 点灯加热;3.停止加热;4.冷却后停止通CO 巧记:CO早来晚走,酒精灯迟到早退 【巩固提升】: 对比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化学性质的不同。 学生观察现象,描述一氧化碳燃烧的实验现象:一氧化碳燃烧,发出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中毒机理:一氧化碳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比氧气强,使人体缺少氧气而窒息,甚至死亡。 【讨论交流】 (1)我们的家用煤气中常常会添加一些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如乙硫醇),你知道为什么吗? (2)有人说一闻到煤气味就把火炉搬出去,在火炉上放一盆水,不会中毒,这样做行吗 (3)如发生煤气泄露怎么办 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固体由黑色变成红色,产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导管处产生蓝色火焰,放出热量。 【交流讨论】: 1.实验中为什么先通一氧化碳,然后加热氧化铜? 2.实验完毕后为什么先停止加热,还要继续通一氧化碳直到玻璃管冷却? 3.实验图中尾部加了一燃着的酒精灯,其目的是什么? 加深学生所学知识,更好的解决问题。 三、CO和CO2的鉴别: 1.气体分别通入紫色石蕊试液,试液变红色的是CO2,不变的是CO 2.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的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的是CO2,不变的是CO 3.分别插入燃着的木条,木条熄灭的是CO2,气体能燃烧的是CO 4.分别通过灼热的氧化铜,氧化铜变红的是CO,不变的是CO2 【讨论问题】: 二氧化碳中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