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蓑烟雨工作室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九年级下册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学科 历史 年级 九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16课 冷战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本课处于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的开篇课,上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与战后秩序构建,下启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亚非拉国家的新变化,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教材以“美苏冷战”为核心,先明确冷战的含义;再从国家战略、社会制度、实力对比等维度,剖析冷战爆发的深层原因;随后聚焦美苏在政治、经济、军事的全方位对抗,凸显两极格局形成过程;最后以德国分裂、局部热战为案例,呈现冷战的双重影响。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学过二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等内容,对“大国对峙”“国际格局”有基础认知,且通过新闻了解当代大国关系,易关联冷战与现实,产生学习兴趣。但学生存在明显不足:对冷战“非战非和”的本质理解较浅,对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的实质分析能力弱,易停留于政策表面;且面临中考压力,更关注史实识记,对“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的深层逻辑挖掘不足,需借助史料对比与现实关联突破难点。 三、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通过了解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德国分裂、“北约”与“华约”的建立,认识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依据新课标要求,本课需要重点落实以下核心素养目标: 1.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和终结;通过把握冷战的基本进程,识记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与华约的对峙,理解冷战政策下形成的世界格局,了解冷战带来的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通过史料研读,分析冷战发生的原因、冷战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表现、冷战的影响,培养学生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运用史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和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方式。(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3.通过分析冷战发生的原因和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体会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在总结德国发展史的基础上,认识走和平发展之路的重要性;通过分析冷战对当时以及当今局势的影响,体会和平来之不易,要珍惜和平,远离战争。(唯物史观、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冷战的含义、原因、具体表现和影响。 五、教学难点 能够关联历史与现实,理解冷战的实质和冷战的双重影响。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史料教学法、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 七、学习方法 自主梳理、材料分析、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 (一) 新课导入 【导入】同学们,二战期间,美苏曾是并肩作战的盟友,共同击败了法西斯势力。但战后仅短短几年,这两个大国就从“战友”变成了“敌手”。为什么二战后美苏会走向对峙?冷战又给世界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今天,我们一同学习第 16 课《冷战》,揭开这些问题的答案。 思考问题,准备步入本课学习。 以美苏从盟友变敌手的转折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 新课讲授 环节一:何为冷战? 【提问】结合课本与课件内容,谁能说说“冷战”具体指什么? 【归纳】冷战是指二战后的40多年间(1947———1991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美苏两大集团除直接武装冲突外的一切手段和敌对行动。冷战并非没有热战,依然存在局部热战。 【提问】冷战的对峙双方是谁?何时冷战?冷战的状态是什么样的? 【过渡】出示相关史料,为什么这两个大国会从盟友走向对峙?我们通过接下来的分析寻找答案。 1-2名学生回答。 【回答】美、苏两大集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引导学生自主定义冷战,培养史料实证与概括能力。同时过渡性提问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