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37203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课件)-【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日期:2025-11-20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4次 大小:7538102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课堂,核心,同步,新课标,无忧,18课
  • cover
(课件网) 导入新课——— 苏联解体与“俄乌冲突”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 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学习目标 1 2 3 通过识读地图,认识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通过阅读课本,了解经互会和中苏建交的基本事实,知道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通过阅读课本,观看图片、文字史料,知道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和影响。(史料实证) 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通过对比中苏两国改革的不同结果,分析和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和必然性。(家国情怀) 壹·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从一国到多国: 根据地图,指出二战后新增的社会主义国家有哪些? 东欧八国 拉美一国 亚洲四国 社会主义成为世界重要政治力量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从一国到多国: 面对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作何反应? 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指出: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 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美苏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1947年,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3.苏联模式的推广: 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 为了适应冷战需要,应对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 1949年,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 有利于东欧国家克服战后经济困难 但也将各国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背景 目的 成立 影响 经济互助委员会 经济 政治 社会主义壮大 成立“情报局”,加强对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控制,按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全方位改造。 ③为了对抗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苏联除了在军事上成立华约外,在经济上和政治上还采取了什么措施? 实质:在东欧各国建立起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是苏联模式的推广。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3.苏联模式的推广: 政治 经济 军事 马歇尔计划(1948) 北约组织(1949) 杜鲁门主义(1947年) 两大阵营的冷战对峙 经互会(1949) 华约组织(1955)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1947年)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4.中苏关系的发展: 1949.10.1 1950 中苏缔结《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1949.10.3 1949.12 新中国成立后,苏联第一个承认新中国并与中国建交。 中苏建交 毛泽东访问苏联 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新中国掀起了学习苏联的高潮。 在中国一五计划期间,苏联援助中国156个项目。 贰·苏联的改革与发展 二、苏联的改革与发展 1.背景: 1953年3月5日,斯大林在莫斯科病逝,终年74岁。 斯大林模式 单一公有制 以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排斥市场 指令性计划 斯大林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改革迫在眉睫。 1953年3月,莫斯科举行 斯大林哀悼仪式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把苏联改病了 把苏联改残了 把苏联改没了 二、苏联的改革与发展 2.赫鲁晓夫改革: 赫鲁晓夫执政(1953———1964) 赫鲁晓夫1953年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1954年访华。在位期间他主张东西方缓和,以避免核战争,多次访问美国等西方国家,但他的对外政策仍然导致美苏核对抗,1964年下台。 赫鲁晓夫(1894-1971年) 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着手经济改革 时间 内容 政治 经济 结果 1956年-1964年 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发动垦荒运动 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 取消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 取得一定成效,但依旧以失败告终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二、苏联的改革与发展 2.赫鲁晓夫改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