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蓑烟雨工作室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九年级下册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二战后的世界变化 学科 历史 年级 九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位于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第3课,围绕“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上承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的新变化,下启冷战结束后的世界格局,在20世纪社会主义发展脉络中具有重要的转折意义。教材以“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为核心,采用“双线并行”结构:明线按社会主义力量壮大→苏联改革→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时间顺序展开,呈现社会主义从多国实践到遭遇挫折的历程;暗线围绕苏联模式的影响,串联起东欧国家照搬苏联模式、苏联三次改革未能突破该模式、最终导致体系崩溃的逻辑。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学过苏联模式、冷战等内容,对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等内容有基础认知,且通过新闻了解一些现实热点,易将苏联解体与当代国际局势关联,产生学习兴趣。同时,学生具备初步的史料分析与逻辑梳理能力,能通过图表、文字材料归纳历史事件的原因与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对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 的具体背景理解较浅,易忽视其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对抗关联;对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差异与失败原因区分不清;且对“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的实质是社会制度变更”的认知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了解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知道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和苏联的改革,了解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意义。 依据新课标要求,本课需要重点落实以下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识读地图,认识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实践;通过阅读课本,了解经互会和中苏建交的基本事实,知道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形成。(唯物史观、历史解释) 2.通过阅读课本,观看图片、文字史料,知道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内容和影响。(史料实证) 3.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通过对比中苏两国改革的不同结果,分析和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和必然性。(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苏联的改革与发展、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等基本史实。 五、教学难点 理解苏联模式对社会主义阵营的双重影响,苏联的三次改革以及中苏改革对比。 六、教学方法 讲授法、史料教学法、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对比分析法。 七、学习方法 自主梳理、材料分析、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 (一) 新课导入 【导入】同学们,首先我们来看一段与“俄乌冲突”相关的背景视频。 从视频中我们能感受到,苏联解体对当今世界仍有深远影响。但大家知道吗?二战后的社会主义力量曾无比壮大,从苏联一国发展到欧亚拉美多个国家,形成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可为何短短几十年间,社会主义会经历从“多国实践”到“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重大挫折?今天,我们就通过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回溯这段跌宕起伏的历史,寻找问题的答案。 思考问题,准备步入本课学习。 用现实热点激发兴趣,自然引出课题。 (二) 新课讲授 环节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从一国到多国 【引导】出示地图,引导学生根据地图讨论:指出二战后新增的社会主义国家有哪些? 【强调】社会主义成为世界重要政治力量。 【提问】面对二战后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作何反应? 【回答】欧洲:波兰(1944)南斯拉夫(1945)、阿尔巴尼亚、匈牙利、保加利苏联(1922)、亚(1946 )捷克斯洛伐克(1948)、民主德国(1949);亚洲:蒙古(1924)、越南(1945)、朝鲜(1948)、中国(1949);拉丁美洲:古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