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蓑烟雨工作室基于2022新课标下的教学设计·九年级下册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学科 历史 年级 九年级 课型 新授 授课人 课题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课时 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的第4课,上承俄国十月革命,下启二战前的世界格局演变,是理解苏联从新生苏维埃政权走向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的关键内容,在世界现代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 脉络中具有核心地位。教材围绕“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发展”主线,按列宁探索、斯大林时期建设、苏联模式形成的时间逻辑展开。第一部分聚焦列宁的新经济政策,通过对比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凸显其“从国情出发调整生产关系”的创新;第二部分阐述斯大林时期的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呈现苏联快速实现工业化的路径与代价;第三部分剖析苏联模式的特征与影响,辩证揭示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积极作用与长期弊端。整体内容既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也蕴含历史规律,为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历史参照。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学习俄国十月革命的史实,对苏维埃政权的建立背景有初步认知,且通过中国近代史学习了解“政策调整与国情适配”的重要性。但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候也容易混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与目的;对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分析缺乏深度,难以结合当时国内外环境辩证看待;此外,学生面临中考压力,更关注知识点识记,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层逻辑挖掘不足,需借助史料对比、数据图表与问题探究突破难点。 三、教学目标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通过了解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等举措,认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成就和主要问题。 依据新课标要求,本课需要重点落实以下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了解新经济政策相关史实,分析新经济政策“新”在何处;注重史料实证,通过呈现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苏联产生的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通过了解斯大林时期关于工业化,“一五”计划和农业集体化等相关史实,分析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辩证地分析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对苏联社会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史料实证、唯物史观) 3.落实家国情怀,通过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容,坚定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我们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学习列宁实事求是、求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家国情怀) 四、教学重点 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与意义、苏联工业化、农业集体化及苏联模式的主要史实。 五、教学难点 理解新经济政策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区别,辩证看待苏联模式。 六、教学方法 情境导入法、讲授法、史料教学法、对比分析法。 七、学习方法 自主归纳、材料分析、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八、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师复备 (一) 新课导入 【导入】同学们,关于“俄国”我们学习过哪些内容?展示时间轴,经过国内战争,苏维埃政权终于巩固,但 1921年的苏俄面临着新的危机。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该如何调整政策,实现国家发展?今天,我们学习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探寻苏联的探索之路。 思考问题并准备步入本课学习。 通过回顾俄国近代关键事件,帮助学生建立逻辑衔接,明确本课学习的核心问题。 (二) 新课讲授 环节一:新经济政策 ———列宁的探索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背景 【引导】呈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相关内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国内战争时期发挥了什么作用?为什么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却引发了经济危机与政治暴动? 【提问】出示历史图片,阅读文字和图片,思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消极影响 【提问】所以你能归纳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