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4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课题 5.4升华和凝华 单元 第五章物态变化 学科 物理 年级 8 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物态变化”的第4节,承接前面熔化、凝固、汽化、液化的内容,补充升华和凝华两种物态变化,完善物态变化知识体系。通过生活实例(霜、雾凇、冰冻衣服晾干等)和碘的升华凝华实验,帮助学生理解升华、凝华的概念及吸放热特点,同时结合干冰的应用(食品保鲜、舞台烟雾、人工降雨),体现物理知识与生产生活的联系,为后续综合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2022新课标要求 1.1.3 经历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过程,知道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和放热现象。能运用物态变化知识说明自然界和生活中的有关现象。这部分内容着重强调并要求学生通过亲身参与一系列关于物态变化的实验探究活动,在亲自动手操作与细致观察的过程中,深入且精准地掌握物质的熔点、凝固点和沸点这些至关重要的概念,透彻理解物态变化过程中所伴随的吸热和放热现象,明白物质在不同状态下能量转换的规律。同时,学生还需具备灵活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够凭借所学知识,合理解释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与之相关的现象,如冰雪融化、水结成冰等。整个教学安排旨在引领学生经历从实验探究、概念理解到实际应用的完整过程,全方位培养学生对物态变化知识的扎实掌握与灵活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学习目标与核心素养 物理观念1.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验,知道升华和凝华的定义;2.明确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的特点,能准确区分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科学思维1.通过分析碘的升华凝华实验过程,培养逻辑推理能力;2.能结合物态变化吸放热规律解释干冰等物质的应用原理;科学探究1.经历“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探究过程,掌握控制变量法2.提升实验操作、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科学态度与责任1.通过了解升华和凝华在生活、科技中的应用2.认识物理知识的实用价值,增强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意识,培养关注生活、热爱科学的态度。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四种物态变化,对“物态变化伴随吸放热”有初步认知,具备一定的生活观察经验(如见过霜、樟脑球变小等),但对“固态与气态直接转化”的升华、凝华现象较为陌生,易将其与“先熔化再汽化”“先液化再凝固”混淆。此外,学生已掌握基本的实验观察方法,但对“控制变量法”在实验中的具体应用(如本实验中选择水浴加热的原因)需要进一步引导,抽象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仍需通过实验探究逐步提升。 重点 1.理解升华和凝华的概念,明确两种物态变化的方向(固态 气态直接转化);2.掌握升华吸热、凝华放热的特点;3.识别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并能结合吸放热规律解释其原理。 难点 1.区分“升华”与“先熔化再汽化”、“凝华”与“先液化再凝固”,理解“直接转化”的含义;2.解释干冰应用(如舞台烟雾、人工降雨)的物理原理,将物态变化规律与实际场景结合;3.理解“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中“水浴加热”的设计目的(控制温度低于碘的熔点,避免熔化干扰)。 材料准备 1.实验器材:烧杯、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装有固态碘的密封试管、冷水、烧杯;2.教具:干冰(少量,注意安全防护)、樟脑球、霜或雾凇的实物图片/视频、冰冻衣服晾干的示意图;3.多媒体资源:物态变化循环图(含升华、凝华)、碘的升华凝华实验视频(备用)、干冰应用场景视频。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展示生活场景图片/视频:初冬霜覆盖大地、树枝上的雾凇、室外冰冻的衣服逐渐晾干;2.提出问题引导思考:“霜和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它们是由水的哪种状态变成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