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省玉溪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模拟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1.约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分布于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遗址中相继发现了规模宏大的城址、功能复杂的水利系统、分等级的墓地以及系列玉器等出土物。2019年,良渚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表明良渚文化( ) A.已进入青铜文明时期 B.丰富了人类文明起源的内涵 C.居于华夏文明的中心 D.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交流密切 2.墨子不认同孔子将孝道作为区分人与动物的标志,强调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能从事创造性的生产劳动。他从趋利避害的人性观出发,强调一种人与人之间“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互惠关系。这表明( ) A.墨学最符合当时社会需要 B.儒墨思想形成的环境差异大 C.墨子的思想具有功利色彩 D.思想融合成为社会发展趋势 3.战国时期,秦国某地区原本由世袭的卿大夫统治,其封地内的赋税、军事等权力皆由卿大夫自行掌控。商鞅变法后,该地区被划分为县,由秦王直接任命县令进行治理,县令需定期向秦王汇报政务,且职位不能世袭。这一变化主要反映出商鞅变法中设县的举措( ) A.扩大了贵族的统治范围 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使地方拥有了独立的行政权 D.导致诸侯割据的局面加剧 4.秦朝完成统一后,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统一货币为圆形方孔半两钱”“以吏为师,以法为教”。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是( ) A.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教化功能 B.奠定了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 C.消除了地方割据的潜在隐患 D.推动了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5.下表是汉代文献中关于社会政治的记载(部分)。这些举措体现出汉代( ) 内容 出处 “凡群臣之书,通于天子者四品:一曰章,二曰奏,三曰表,四曰驳议” 《汉杂事》 博士“国有疑事,掌承问对”,大夫、侍郎、常侍、给事中等侍从帝王之官皆专职“顾问应对” 《后汉书·百官志》 汉昭帝始元二年(前85年),“诏有司问郡国所举贤良、文学,民所疾苦。设置盐铁榷酤” 《汉书·昭帝纪》 A.国家教育体系趋向完善 B.注重拓宽政治参与渠道 C.选官制度扩大官吏来源 D.儒学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6.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约公元470~527年)在其编纂的《水经注》中保留大量南朝年号,这些年号不仅出现在南朝治下的南方地区,就是当时属于北魏的领地,所记史事也有用南朝年号的。北魏历任统治者非常重视对华夏人文初祖和圣王先贤的祭祀,多次祭祀黄帝、孔子、尧、舜、禹等。这些现象( ) A.体现了浓厚的华夏认同观念 B.为北魏迁都长安奠定基础 C.反映民族间的隔阂基本消解 D.缘于北魏统治扩展至江南 7.马球运动(下图)是骑马和蹴鞠的结合体,在唐朝时期备受推崇。阎宽写道:“击鞠之戏者,盖用兵之技也”。据此可知,唐朝马球运动( ) A.具有一定军事功能 B.稳固边疆地区局势 C.凸显鲜明外交作用 D.增强民族国家认同 8.下表为唐代不同时期部分州府的赋税数据(单位:万贯)。据此可知唐代( ) A.安史之乱导致中原经济崩溃 B.藩镇割据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C.国家财政对南方的依赖加深 D.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持续扩大 9.唐中央实施分层决策,第一层为尚书省六部长官和左右仆射“八座议事”;解决不了的问题报给第二层“政事堂会议”,由全体宰相集体决议;如仍有分歧,则由皇帝召集“两仪殿会议”;以上三级会议,所有谏官都参加,有文字建议权。这种做法旨在( ) A.强化尚书省的行政决策中枢地位 B.完善谏官对决策的监察权 C.提高中央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D.削弱宰相权力以加强皇权 10.显庆二年(657年),医药学家苏敬上书请求朝廷详定本草,得到同意。于是,朝廷征召医药科技等名家22人进行本草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