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遵义航天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检测 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6小题) 1.考古发现,大汶口早期文化诸遗址中的石钺(大斧)有明显的使用痕迹,而良渚文化遗址中的玉钺往往无使用痕迹,甚至不开刃。据此可推知,良渚文化( ) A.外部环境趋于稳定 B.玉钺演化为权力的象征 C.已产生了青铜工具 D.存在明显区域文化特色 2.先秦儒家主张仁爱要“由亲始”,而董仲舒却认为仁爱要“跑出家族的小圈子,面向天下,‘爱及四夷”。董仲舒的这一思想旨在 A.宣扬“天人感应”思想 B.使儒学形成严密的思想体系 C.扩大儒学教育的对象 D.适应汉武帝时代的“大一统” 3.如图为晋时义兴阳羡人(今江苏宜兴一带)周处所作的《风土记》,记载了吴地的岁时节俗。这一记载反映了此时( ) 魏时人或问董勋云:“七月七日为良日,饮食不同于古。何也?”勋云:“七月黍熟,七日为阳数。故以糜为珍。今此日惟设汤饼。无复有糜臭” A.江南地区有了明显发展 B.南方耕作技术不断提升 C.中原饮食文化融入南方 D.民族文化交流日益加深 4.据《武林旧事》《西湖繁盛录》等记载,南宋临安市场上售卖大量的新鲜水果,品种多样;福建部分地区的农户,则专以种植水果为生,多者种植可达万株,果树“数里之间,焜如星火”。这说明南宋( ) A.小农经济结构有所突破 B.市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C.经济重心完成南移进程 D.重农抑商政策成效显著 5.19世纪70年代,英、日等国一方面向中国倾销廉价棉纱,另一方面从中国进口大量棉花,致使中国市场棉贵纱贱。到19世纪80年代,中国棉纱进口量与棉花出口量都大幅增加,纱进棉出的“纱花对流”现象加剧。这表明当时中国( ) A.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 B.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已沦为列强资本输出的场所 D.被迫卷入列强主导的国际市场 6.1933年12月出台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地方苏维埃暂行组织法(草案)》规定,省县区市各级工农监察委员会应与中国共产党省县区市各级监察委员会,合在一个机关内办公。这项规定( ) A.完善了苏维埃政权的监察法规体系 B.提升了专业性监察机关的政治地位 C.保证了反腐败工作的有效顺利开展 D.体现了行政监督与党内监督的结合 7.20世纪50年代初,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邓小平指出:“我们认为正当的私营经济不但为今天国计民生所必需,而且私营经济的发展,在客观上也是为社会主义的经济条件作了准备。”这一认识( ) A.带有加快公私合营的动机 B.积累了市场经济建设的经验 C.体现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D.适应了国民经济恢复的需要 8.依据表中数据,能得出的结论是( ) “新中国基础教育数据统计简表(1949一1957)” 普通中学(所) 在校中学生(万人) 小学(万所) 在校小学生(万人) 1949年 4045 103. 9 34. 7 2439. 1 1951年 3994 156. 8 50. 1 4375. 4 1953年 4433 293. 3 51. 2 5116. 4 1956年 6715 516. 5 52. 9 6346. 6 1957年 11096 628. 1 54. 7 6428. 3 A.国家兴办了各类职业学校 B.基本实现了义务教育的普及 C.基础教育的规模逐步扩大 D.国家实行“科教兴国”战略 9.如表为1949-1957年工农业比例关系变化表(单位:%)。表中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49年 1952年 1957年 按总产值计算 100 100 100 工业 30.1 41.5 56.5 农业 69.9 58.5 43.5 按净产值计算 100 100 100 工业 15.5 23.2 381 农业 84.5 76.8 61.9 A.社会主义工业化战略的实施B.国民经济逐渐得到了恢复 C.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完成D.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10.1956年,毛主席对中共“八大”的代表们说,中国有自己的语言,“共产主义”和“帝国主义”这两个词在俄文和英文里的发音基本上是相同的,但我们中文的发音却完全不同,“老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