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53137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百家争鸣》练习题(含答案)

日期:2025-11-01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55次 大小:46276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七年级,历史,上册,7课,百家争鸣,练习题
  • cover
七年级历史上册新部编版第二单元第7课《百家争鸣》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当今社会,依法治国是重要的治国理念。在战国时期,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权威的思想家是( ) A.庄子 B.荀子 C.韩非 D.孙武 2.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属于孔子教育思想的是( ) A.“无为而治” B.“兼爱”“非攻” C.“有教无类” D.“以法治国” 3.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私学的兴盛 B.诸侯国的兼并战争 C.士人的解放 D.社会大变革 4.材料:“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道德经》该言论出自哪家学派( )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5.下列主张中,属于儒家学派的是( ) A.无为而治 B.兼爱非攻 C.仁政、礼治 D.以法治国 6.某位同学在课本剧《百家争鸣》中扮演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下列属于他的台词的是( ) A.为政以德,有教无类 B.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C.顺其自然,以柔克刚 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7.“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的事物能够互相转化的道理。这跟我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主张不谋而合。这位思想家是( ) A.老子 B.墨子 C.韩非 D.庄子 8.关注历史教材的课目标题,可以准确把握历史的阶段特征。如图教材目录横线处应填( ) A.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B.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过渡 C.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9.岳阳华容人刘大夏是明朝重臣,曾主持治理黄河。他在奏疏中说:“治河当顺天时,量地利,合民心。”这体现的思想与下列哪一人物一致?( ) A.孔子 B.墨子 C.孟子 D.荀子 10.梁启超在评价某一历史现象时说道:自孔子、老子以迄韩非、李斯,凡三百余年,九流十家皆起于是,前空往劫,后绝来尘,尚矣(确实非凡)。这一历史现象是指( ) A.百家争鸣 B.诸侯争霸 C.私学兴盛 D.尊崇儒术 11.《论语》记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言论体现了孔子的( ) A.仁政思想 B.法治思想 C.仁的思想 D.无为而治思想 12.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其历史意义在于( ) A.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基础 B.推动了诸侯争霸战争的爆发 C.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D.阻碍了社会变革的进程 二、材料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材料二 韩非曰:“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动作者归之于功,为勇者尽之于军。” ———《韩非子》 材料三 墨子曰:“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道也,不可不务为也。”“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墨子》 (1)材料一、二、三分别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哪三家学派的思想主张?其核心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2)如果你是战国时期一位追求富国强兵的诸侯,你会优先采纳哪家学派的主张?请说明理由。 14.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处于巨变之中,生产大发展,政治大变革,思想大繁荣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诸侯)。 ———《史记·周本纪》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写出诸侯“强并弱”时所打的旗号并分析“强并弱”的影响。 材料二 (2)据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生产大发展”的重要表现。 材料三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其徭役)。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