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5讲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小标题+学习聚焦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历程、背景、作用(西周至春秋、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 2.科举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内容 (隋唐、宋、元、明清) 3.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的变迁历程 (秦汉、隋、唐、宋、明、清) 4.中国古代官员监察制度的变迁历程 (秦汉、隋、唐、宋、元、明、清)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考点1———中国官员选拔制度 考点2———中国的官员管理制度 考点3———西方的文官制度 (2021·全国甲卷高考·25)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 ) 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 B.监察体系的改进 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 D.察举制度的实施 B 根据所学:材料所示何种选官制? 史料1: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 ———《礼记》 史料2: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 …… 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 ——— 《史记 · 商君列传》 史料3:“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韩非子·五蠹》 史料4: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史料5:(魏文帝)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杜佑《通典·选举二》 史料6: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世官制 军功爵制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察举制 九品中正制 科举制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演变过程 朝代 制度 途径 标准 西周 世官制 血缘 春秋战国 举荐、通过战争获得军功 才能、军功 秦 “以法为教” “以吏为师” 向官员学习律令而为官 两汉 察举制 先考察后推举, 孝廉、茂才等 魏晋 中正定品,吏部授官 家世、道德、才能 隋唐 科举制 才学 两宋 科举制 “取士不问家世” 才学 元 蒙古传统和科举制 世袭、军功、科举比例小 血缘、军功、才学 明清 科举制 从学校参加科举,分 考试 才学 荐举功劳制 世袭(世卿世禄) 明习法律 分常科和特科 九品中正制 分科考试,分为制举和常举 三级 演变趋势 演变趋势 ①选拔方式: 由重血缘门第到重学识才能 由推荐到公开考试 相对公平、公开、客观的原则,趋向制度化 ④选官范围: ②选拔标准: 选官基础不断扩大,推动阶层流动 ③选拔原则: ⑤选官权力: 选官权从地方收归中央,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概念解析】军功爵制 军功爵制萌芽于春秋,确立于战国,在秦及汉初期的政治舞台上曾起过重要的作用。其主要内容为不问出身,按士兵立下的功劳赐予相应爵位及其他赏赐,如田宅等。 (2023·浙江杭州二模·2)吴起治楚,规定“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废公族疏远者”商鞅治秦,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上述举措有利于(  ) A.打击贵族世袭特权 B.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 C.促进庄园经济发展 D.奠定秦朝统一霸业的基础 A 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 察举指先考察后推举,重点考察什么? 这样有什么好处或坏处?(评价) 积极:注重品行才学,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 消极:容易任人唯亲,滋生腐败;选官权被世家大族操纵;后期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 察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