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5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知识点一速度 1.情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观察 体验 分析 (1)拨动绷紧的橡皮筋,橡皮筋振动,发出“嗡~嗡~”的声音. (2)橡皮筋停止振动后,发声停止 橡皮筋振动发声 (1)发声时用手摸喉头,发现喉头在振动. (2)不发声时用手摸喉头,感觉不到喉头的振动 喉头(声带)振动发声 在鼓面上撒一些碎纸屑. (1)敲击鼓面,鼓面发声,看到纸屑在鼓面上跳动. (2)停止敲击,鼓面停止发声,纸屑静止在鼓面上 鼓面振动发声 (1)吹响口哨时,感觉到气流激荡(振动). (2)停止吹气,气流停止,口哨声停止 空气振动发声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物体发声就停止. 2.声源 物理学中把正在发声的物体叫作声源. 3.声音的保存 随着技术的进步,记录声音的方法也越来越多,常见的有: 机械唱片 把声音转变为相应的机械振动,在胶片上刻成一圈圈的沟槽;当唱片转动时,唱针随着划过的沟槽振动,就能重现记录的声音 录音磁带 录音时,声音被转化为磁信号记录在磁带上;放音时,让磁带以与录音时相同的速度通过放音磁头,将磁信号最终转化为声音 激光唱片 通常简称为CD,是利用激光束扫描,通过光电转换,重现语言和音乐的唱片,相比机械唱片,激光唱片记录密度大,重放音质好,体积小、易保存 存储卡 人们先把声音信号转化为数字信号,然后将这些数据储存在指定的固态存储单元中,用读写器读取这些数据,声音就能重现出来了 知识点二声音的传播 1.情境探究,真空不能传声 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中,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随着空气越来越少,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小,最后几乎听不见;再充入空气,随着空气越来越多,听到的声音又越来越大. 推理可知: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教材实验链中考 2.声音的传播形式———声波 (1)声音在介质中是以波的形式进行传播的,我们把它叫作声波. (2)类比法理解声波的传播 水波 声波 图示 分析 当我们向水平如镜的水中投入一块小石子时,水面会形成一圈一圈的水波,不断地向远处传播 鼓面振动时带动周围的空气振动,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与水波的传播相似 3.情境探究,声音传播的“桥梁” 情境 甲同学把耳朵贴在桌面上,乙同学用指甲轻刮桌子 老师全神贯注地讲解,学生们沉浸在精彩的课程中 找两块石头,在水中敲打碰撞 现象 甲同学能够清晰地听到刮桌子的声音 学生通过空气听到了老师讲课的声音 能够清晰地听到石头撞击的声音 分析 桌子(固体)能够传播声音 空气(气体)能够传播声音 水(液体)能够传播声音 归纳 大量实验表明:固体、液体、气体均可传声 知识点三声速 1.声速:声音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其大小等于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 2.声速的大小与介质有关 (1)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的传播速度的关系为固>V液>V气· (2)声速大小还与介质温度有关.15℃时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 3.回声 (1)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的声音叫作空物理·生活 回声. (2)人耳能区分回声与原声的条件 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时人耳可以清晰地分辨出原声和回声(当声速为340m/s时,障碍物距人耳至少为s=340m/s× ).当障碍物距离人耳太近时,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会使声音听起来更响亮,因此在屋里的说话声比在旷野里的听起来更响亮. (3)回声的利用与防止 回声的利用 改善音质 封闭空间内声源停止发声后仍有若干声波混合并持续一段时间,称为混响.音乐厅会在墙壁上铺设反射板以获得混响,提高音质 回声测距 轮船上声呐发出的声波被障碍物反射回声呐处走过的路程,是声呐到障碍物距离的二倍,即s=1/2v声t.人们常利用这一原理测量海底深度 回声的防止 散射声波 室内讲话的回声有时会使人听到多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