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大单元整体教学规划 【教学目标】 1.运用形声字规律、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认识30个生字,读准“笼、薄”等2个多音字,规范书写28个生字,理解并运用“奇观、依旧、风俗”等22个词语,体会词语在语境中的表达效果。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观潮》第3-4自然段、《走月亮》精彩片段及《秋晚的江上》《花牛歌》,在朗读中感受自然与生活的美。 3.能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描写,体会作者如何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如景物的变化、场景的细节),学习“按顺序观察”“抓特点描写”的方法。 4.学习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或场景,记录观察发现,能用上“时间、地点、事物变化”等要素,写出简单的观察日记。 5.积累描写自然景色的好词佳句,在口语交际中清晰表达自己的观察发现,做到语句通顺、有条理。 【单元内容】 本单元以“自然与生活的美好”为主题,编排了4篇课文:精读课文《观潮》《走月亮》,略读课文《秋晚的江上》《花牛歌》。课文从不同角度展现自然之美与生活之趣———《观潮》描绘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走月亮》记录月夜散步的温馨场景,两首现代诗则以凝练的语言勾勒秋日江景与花牛闲趣,均传递出“留心观察才能发现美”的理念。 单元语文要素聚焦“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学生在低年级初步接触观察的基础上,本单元进一步引导其关注观察方法:《观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观察,抓住潮水的声音、形态变化;《走月亮》通过“看、闻、想”等多感官观察,捕捉月夜的温馨细节;两首诗则聚焦事物的动态与静态特点,展现观察的独特视角。 习作要求“学习写观察日记”,是单元语文要素的实践延伸。需引导学生选择“植物生长、动物活动、天气变化”等观察对象,按“日期、星期、天气”的格式记录,重点写清“观察到的现象”“自己的发现或想法”,学习用准确的词语描述细节(如“叶子边缘卷起来了,像小姑娘的卷发”)。 “语文园地”中,“交流平台”总结“观察要细致”“按顺序写”的方法;“词句段运用”引导积累描写声音、形态的词语(如“隆隆、浩浩荡荡”),并学习“把句子写具体”;“日积月累”收录描写自然景色的四字词语(如“风平浪静、水天相接”);“口语交际”围绕“我的观察发现”展开,训练清晰表达的能力。 【大单元任务群情境】 大自然是一本读不完的书———钱塘江大潮的怒吼,月夜田埂的清香,秋江晚归的鸟儿,花牛在草地的悠闲……只要睁大眼睛、竖起耳朵,就能发现藏在身边的惊喜。让我们跟着课文里的“观察家”,学看、学听、学想,再拿起笔,把自己发现的小美好记下来,做成一本“我的观察日记手账”吧! 【任务安排】 任务 课时 学习内容 探秘自然的奇观 3 《观潮》、语文园地“日积月累”“词句段运用(描写景物的词语)” 感受生活的诗意 3 《走月亮》《秋晚的江上》《花牛歌》、语文园地“交流平台”“口语交际” 记录身边的发现 2 习作《观察日记》、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把句子写具体)” 【任务群设计】 本单元以“学会观察,发现美好”为核心,通过“探秘奇观—品味诗意—实践记录”三个任务,引导学生从“学观察”到“会观察”,最终能用文字留住发现。 任务一:探秘自然的奇观。 以《观潮》为重点,聚焦“按顺序、抓变化”的观察方法。 活动1:“潮水变化图”———结合课文描写,小组合作绘制“潮来前(平静)—潮来时(声音:闷雷滚动→震耳欲聋;形态:一条白线→齐头并进)—潮退后(恢复平静)”的示意图,标注关键动词(如“移、漫、卷”),体会作者如何捕捉动态变化。 活动2:“现场解说员”———播放钱塘江大潮视频,学生结合课文语句(如“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进行解说,感受“按观察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