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54965

1.1《昆虫》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06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32次 大小:30330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昆虫,教学设计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青岛版三上科学第一单元第1课《昆虫》教学设计 一、活动主题 昆虫侦探社———破解动物王国的第一道密码 (紧扣大单元情景“动物王国科考队”) 二、课程标准依据 (一)《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 1.核心概念:7.1 生物能适应其生存环境 2.学习内容: (1)举例说明动物适应环境的结构特征(如昆虫的足、触角)。 (2)描述昆虫的共同特征(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3对足)。 3.学段目标(3-4年级): (1)通过观察描述昆虫的外部形态特征。 (2)初步形成分类意识,区分昆虫与非昆虫。 (二)《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 1.强化实践性学习,倡导“做中学”。 2.注重跨学科融合(美术绘图、劳动制作模型)。 三、教材分析 1.定位:单元起始课,聚焦昆虫的形态特征与适应性。 2.内容逻辑: (1)观察蚂蚁→归纳昆虫共同特征(头胸腹、3对足)。 (2)对比蝴蝶、蜻蜓等验证分类标准。 (3)拓展昆虫与人类关系(益虫/害虫、防叮咬措施)。 3.实验活动: (1)蚂蚁身体结构观察(放大镜)。 (2)昆虫模型制作(橡皮泥+牙签)。 四、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知道昆虫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3对足和1对触角。 科学思维 通过对比蜘蛛(8条腿)与蚂蚁(6条腿),理解昆虫分类标准。 探究实践 能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结构并绘图;制作动态昆虫模型(可动触角/足)。 态度责任 树立保护昆虫多样性的意识;掌握预防蚊虫叮咬的科学方法。 五、教学重难点 1.重点:昆虫的共同特征(身体三部分、3对足)。 2.难点:理解“足长在胸部”的结构适应性(如蚂蚁足支撑快速爬行)。 六、教学准备 1. 蚂蚁观察盒(活蚁/标本) 1. 橡皮泥、牙签 2. 放大镜、昆虫模型(蚂蚁/蝴蝶) 2. 学习任务单(附后) 3. 蜘蛛模型(对比非昆虫) 3. 彩色笔、记录本 4. PPT(含蚂蚁运动视频) 七、教学过程 (一) 导入:科考队任务发布 教师活动(手持“科考队徽章”): “动物王国科考队员们,欢迎来到第一站———昆虫侦探社!我是你们的科考队长。今天,我们要破解昆虫的身体密码。看,这是谁?(展示蚂蚁图片)它们虽小,却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动物!你们的任务是用‘科学放大镜’找出昆虫的共同特征,成为合格的昆虫侦探!” 学生活动: 1.观看蚂蚁搬运食物的视频,猜测蚂蚁身体结构。 2.领取“昆虫侦探证”(任务单封面)。 设计理念:情境化导入激发兴趣,角色代入增强使命感。 (二) 新授:观察蚂蚁,归纳特征 教师活动(分发观察盒): “请用放大镜观察蚂蚁:它的身体分成几部分?每部分长着什么?注意:轻拿轻放,爱护生命!” 学生活动: 1.分组观察蚂蚁,绘制蚂蚁身体结构图。 2.标注头、胸、腹、触角、足的位置(任务单任务一)。 教师提问: “蚂蚁的足长在哪里?为什么不是长在腹部?” (引导发现足长在胸部,支撑身体快速运动) 师生总结(板书): 昆虫特征: 1. 身体分三部分 → 头、胸、腹 2. 头部有1对触角 → 感知环境 3. 胸部有3对足 → 运动支撑 设计理念:实证学习:观察→记录→归纳,培养科学描述能力。 (三) 探究:昆虫分类挑战 教师(展示蜘蛛模型): “蜘蛛是昆虫吗?数数它有几条腿?身体分几部分?” 学生活动: 1.对比蜘蛛(8条腿、头胸部+腹部)与蚂蚁(6条腿、头胸腹),填写韦恩图(任务单任务二)。 2.判断蝴蝶、蜻蜓是否属于昆虫并说明理由。 教师点睛: “昆虫的‘3对足’是它们的身份证!像蜘蛛、蜈蚣这些‘冒牌货’,可骗不过科学家的眼睛!” 设计理念:对比分析强化概念,渗透分类思想。 (四) 制作昆虫模型(10分钟) 教师: “现在,请用橡皮泥制作一个昆虫模型。注意:必须要有头、胸、腹和3对足!谁能让触角动起来?” 学生活动: 1.制作动态模型(用牙签连接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