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青岛版三上科学第一单元第4课《哺乳动物》教学设计 一、活动主题 陆地守护者———揭秘哺乳动物的繁衍智慧 (紧扣大单元情景“动物王国科考队”) 二、课程标准依据 (一)《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 1.核心概念:7.1 生物能适应其生存环境 2.学习内容: (1)归纳哺乳动物共同特征(体表被毛、胎生、哺乳)。 (2)辨析特殊案例(鸭嘴兽卵生,但属哺乳动物)。 3.学段目标(3-4年级): (1)通过对比胎生与卵生的繁殖优势。 (2)理解哺乳行为对幼崽存活率的影响。 (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 1.渗透生命教育(母爱主题)。 2.融合国情教育(中国珍稀哺乳动物保护成就)。 三、教材分析 1.定位:单元第4课,聚焦哺乳动物繁殖策略。 2.内容逻辑: (1)观察猫/狗→归纳哺乳动物特征(毛发、胎生、哺乳)。 (2)实验模拟“育儿袋”功能(袋鼠适应性)。 (2)特例探究:鸭嘴兽的过渡性特征。 3.实践活动: (1)毛发防水性实验(对比羽毛、鳞片)。 (2)幼崽存活率数据分析(胎生vs卵生)。 四、教学目标 科学观念 知道哺乳动物体表被毛、胎生、哺乳,恒温维持体温。 科学思维 通过数据对比理解胎生优势;辩证看待鸭嘴兽的特殊分类。 探究实践 设计毛发防水实验;模拟袋鼠育儿袋功能。 态度责任 培养动物保护意识;理解中国大熊猫保护对全球生物多样性的贡献。 五、教学重难点 1.重点:哺乳动物核心特征(胎生、哺乳)。 2.难点:理解“恒温动物”的能量消耗与适应性(简化:毛发=保温衣)。 六、教学准备 1. 动物毛发标本(猫/兔)、鳞片、羽毛 1. 布袋、棉花、小玩偶 2. 鸭嘴兽纪录片片段 2. 学习任务单(附后) 3. 幼崽存活率数据表(胎生vs卵生) 3. 滴管、水杯、记录本 4. PPT(大熊猫育幼视频) 七、教学过程 (一) 导入:科考队育幼基地任务 教师(手持毛绒玩具): “队员们,欢迎来到‘陆地育幼所’!今天我们要破解哺乳动物的生存密码。(播放猫哺乳视频)为什么小猫要喝奶?袋鼠宝宝为什么住‘育儿袋’?任务:用科学家的思维揭开繁衍之谜!” 学生活动: 1.触摸毛发标本,对比羽毛/鳞片手感差异。 2.领取“哺育观察员”胸牌(贴任务单封面)。 设计理念:多感官启动认知,延续科考队角色代入。 (二) 新授:归纳哺乳动物特征 教师(分发毛发标本): “滴水测试:毛发、羽毛、鱼鳞谁防水?哺乳动物毛发还有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 1.分组实验(任务单任务一): 毛发 水珠滚落 保温+防水 羽毛 水珠滚落 飞行+防水 鱼鳞 水渗入缝隙 保护身体 2.观看胎生动物分娩视频,记录关键词:胎盘供给营养。 教师点睛(板书): 哺乳动物密码: 体表:毛发 → 保温防水 繁殖:胎生 → 安全发育 3. 哺育:乳汁 → 高效营养 设计理念:对比实验强化“结构适应功能”核心观念。 (三) 探究:育儿袋模拟实验 教师: “袋鼠育儿袋是‘移动保温箱’!用布袋装棉花模拟,对比有/无棉花时‘幼崽’(玩偶)的体温变化。” 学生活动: 1.将温水袋(模拟幼崽)放入: A组:布袋+棉花(模拟育儿袋) B组:空布袋 2.5分钟后红外测温(简化:手感对比): A组:温热 → 保温有效 B组:变凉 → 无保温 3.结论(任务单任务二):育儿袋通过_____维持幼崽体温。 设计理念:简化实验突出核心功能,规避复杂测量。 (四) 辩证:鸭嘴兽之谜 教师(播放鸭嘴兽纪录片): “鸭嘴兽产卵却喂奶———它算哺乳动物吗?科学家如何分类?” 学生活动: 分析特征表(任务单任务三): 繁殖 卵生 胎生 哺育 乳汁喂养 乳汁喂养 体表 毛发 毛发 结论:特殊哺乳动物(乳汁喂养是关键特征)。 设计理念:培养辩证思维:分类依据核心特征而非单一标准。 (五) 升华:中国守护者行动 教师(展示大熊猫视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