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12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第四单元 明清中国版图的奠定与面临的挑战 【课程标准】 1.通过了解明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通过了解明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学科素养】 1.结合明朝政治体制的变化,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明朝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和制度创新。 2.了解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和荷兰、西班牙殖民者侵占台湾等史实,从“家国情———角度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3.结合明朝对西藏和东北的治理,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学习目标 阶段特征:明清时期(1368-1840年) 明清时期 总体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时期。 具体表现 政治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经济 发展与迟滞并存:①农耕经济、商品经济高度繁荣,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②重农抑商政策和海禁政策严重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发展,中国逐渐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潮流; 思想文化 承古萌新:①思想文化专制,理学占统治地位;早期反封建的民主启蒙思想出现;②古典文化进入总结阶段,市民文化发展,文学、艺术体现新时代特色;③传统科技进入总结阶段,出现西学东渐,但未产生近代科学。 民族 通过战争、和议、册封、设置机构等措施,中央政府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统治,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现代中国的版图逐渐定型。 外交 ①由开放逐渐走向闭关自守,脱离了世界工业化的大潮流; ②西方殖民势力东来,中国人民开始了反殖民、反侵略斗争。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第12课 目 录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海上交通与沿海形势 —内陆边疆与明清易代 君主专制加强 对外政策变化 抚战固守传统 一、君主专制加强 ———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明朝的建立与统一形势图 1368年,朱元璋称帝,定都应天府,国号大明。 1351年,元朝红巾军起义爆发。 1353年,朱元璋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 1368年,明军攻陷大都,元朝灭亡。 1、明朝建立 阅读教材P71第一段,简述明朝建立的基本史实。 明太祖 明军北伐 一、君主专制加强—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据材料分析与前朝比较,明朝中央机构最明显的变化是什么?目的? 变化: 废丞相,权分六部 目的:削弱相权, 加强皇权。 1、废宰相 一、君主专制加强—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1、废宰相 明太祖为加强皇权,废除秦以来的宰相制度,严令子孙永远不许设立宰相 材料一:自古三公论道,六卿分职,并不曾设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嗣君,其毋得议置丞相,臣下有奏请设立者,处以极刑。 ———《皇明祖训》 材料二:(胡惟庸)独相数岁,生杀黜陟罚,或不奏径行,内外诸司上封事必先取阅,害己者,辄匿不以闻。四方躁进之徒及功巨武夫失职者,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 ———《明史·胡惟庸传》 根据材料分析,明太祖废宰相的原因和影响 宰相并不是自古就有 设丞相是秦朝灭亡的原因 历史上多有宰相专权乱政 废除丞相,避免专权,才能稳定统治,永不设立 丞相胡惟庸专权擅政 历史原因: 历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 现实原因: 胡惟庸擅权。 根本原因: 相权过大,威胁皇权。 影响: 加强了皇权,解决了相权过大威胁皇权的问题,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一、君主专制加强—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 皇帝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中书省 (丞相) 思考:废宰相制带来的消极影响? 加重了皇帝的政务负担,压力倍增,行政效率低,易造成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