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新青岛版一上科学第二单元第12课《玩磁铁》教学设计 一、 活动主题 第三关:魔法实验室———磁铁探秘之旅 二、 课程标准依据 本课教学严格依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设计与实施。 1.核心概念:4. 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 4.2 电磁相互作用。 2.学习内容:知道磁铁可以直接或隔着一段距离对铁、镍等材料产生吸引作用;列举常用的不同形状的磁铁。 3.学段目标:能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观察、比较等方法,认识事物的外部特征及现象;能利用身边的材料和简单工具动手完成简单的任务;具有简单交流、评价探究过程和结果的意识。 三、 教材分析 《玩磁铁》是本单元的关键课,它引入了“非接触力”(磁场力)的概念,极大地拓展了学生对“力”的认知边界。教材通过“认磁铁”、“找朋友”(辨别铁制品)和“隔物吸铁”三个核心活动,引导学生探究磁铁的基本性质。这既是对前两课“力”的概念的深化与补充,也为最后一课《做纸蜻蜓》中可能运用磁铁进行创意设计提供了知识储备。本课充满趣味性和神秘感,是培养学生探究兴趣的绝佳载体。 四、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通过玩磁铁活动,知道磁铁能吸引铁和镍等材料;知道磁铁能隔着一些物体(如纸、薄布)吸引铁制品。 2.科学思维:能通过观察、比较,辨别出能被磁铁吸引的物品;能对物品能否被吸引进行简单的预测,并验证。 3.探究实践:能用磁铁对多种材料进行吸引测试;能尝试完成“隔物取物”等小挑战。 4.态度责任:在“小小魔法师”角色中,体验科学探究的神奇与乐趣;养成认真观察、如实记录的习惯;通过了解指南针的发明,感受古代中国的科技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 五、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探究并发现磁铁能吸引铁制品的性质。 2.教学难点:能根据已有经验,对“哪些物品能被吸引”进行初步的预测和归类。 六、 教学准备 1.教师材料:多媒体课件(含“小小玩具设计师挑战赛”主题海报、任务卡、各种形状磁铁图片、司南动画或图片)、多种形状的磁铁(条形、蹄形、环形)、一袋“神秘材料”(内含铁钉、回形针、铝片、铜钥匙、木块、橡皮、塑料片、布片等)。 2.小组材料:每组一套“神秘材料”、每人一块磁铁、一张记录卡、一个托盘。 3.挑战赛材料:“小鱼”池塘(纸盒内铺蓝色纸,上有别着回形针的纸鱼)、自制“钓鱼竿”(绑有磁铁的木棍)。 七、 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魔法实验室开门 教师活动: “各位天才设计师们,欢迎来到我们挑战赛最神秘的第三关———魔法实验室!(PPT出示关卡名称,背景可设计为科幻风格)在这一关,你们将不再依靠自己的‘力气’,而是要掌握一种神奇的‘魔法力’!看,这就是我们的魔法棒———磁铁!(展示磁铁)它拥有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魔力。你们想不想成为一位磁铁魔法师,揭开它的秘密?” 学生活动: 被“魔法”情境强烈吸引,好奇心被激发,进入学习状态。 设计理念:利用“魔法”的比喻,将抽象的磁力形象化、趣味化,完美契合“玩中学”的主题,迅速抓住一年级学生的注意力。 (二) 探究活动一:认识魔法工具———各种各样的磁铁 教师活动: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这些拥有魔法的工具。请从你们的材料盒里找出磁铁,摸一摸,看一看,它们都长什么样子?像什么?” (展示不同形状磁铁)“这是条形磁铁,像一根小尺子;这是蹄形磁铁,像一个小马蹄;这是环形磁铁,中间有个洞。它们虽然形状不同,但都拥有同样的魔力哦!” 学生活动: 观察手中的磁铁,描述其形状(U形、长条形等)。 设计理念:从观察磁铁本身开始,建立对研究对象的初步认识,为后续探究做好铺垫。 (三) 探究活动二:魔法测试———寻找磁铁的“好朋友” 教师活动: “现在,魔法测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