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课 《推和拉》教案 【教材简析】 本节是冀人版二年级上册 “力与变化” 单元的第 4 课,是学生首次系统认识 “力” 的入门课。教材以生活中常见的 “打开 / 关上衣柜门” 为切入点,通过 “情境提问 — 游戏体验 — 实验探究 — 生活应用” 的逻辑展开:先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推和拉的作用力,再通过 “推 / 拉椅子” 实验总结两种力的特点,最后结合生活场景和手工制作(纸蝙蝠)深化对力的理解。 教材设计注重 “体验式学习”,弱化抽象的 “力” 概念,通过学生可触摸、可操作的活动(游戏、实验、手工),让学生在实践中建立对推和拉的感性认知,符合二年级学生 “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的认知特点,同时为后续学习 “力的大小、方向” 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 知道推和拉是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力,都需要对物体施加作用力。掌握推和拉的特点:推力使物体远离施力者,拉力使物体靠近施力者。能列举 3 个以上生活中用到推或拉力的场景(如推开门、拉抽屉、拔河) 2.科学思维 能通过 “推 / 拉椅子” 实验,对比观察物体运动方向,总结推力和拉力的区别。能根据动作特点(物体远离 / 靠近),判断场景中用到的是推力还是拉力。 3.探究实践 参与 “推掌比力”“拉力对抗”“掰手腕” 游戏,记录并描述身体感受(如 “手掌受力”“脚抓地面”),区分游戏中用到的是推力、拉力还是混合力。完成 “推 / 拉椅子” 实验,填写记录表(预测 vs 实际物体位置),得出两种力的特点。制作纸蝙蝠,推拉翅膀观察现象,分析 “力使物体形态改变” 的原因。 4.态度责任 积极参与小组游戏和实验,遵守游戏规则(如 “游戏时注意安全,不用力过猛”),乐于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发现。感受 “力” 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对 “力与变化” 的探究兴趣。在手工制作中培养耐心和动手能力,体验 “从实践中发现科学” 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游戏和实验,感受推和拉的作用力,知道推、拉都是力。总结推和拉的特点:推力使物体远离,拉力使物体靠近。 难点:准确区分生活场景中的推力和拉力(如 “拧瓶盖更接近拉力”“提跳绳是拉力”)。理解 “力能改变物体形态”(如纸蝙蝠翅膀开合),并能用简单语言解释。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与问题 1. 出示 PPT 情境图:“衣柜门关着,怎么打开?打开后怎么关上?”,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 2. 邀请 2 名学生上台模拟 “打开 / 关上衣柜门”,提问:“打开时手的动作是怎样的?用到了什么力?关上时呢?” 3. 小结:“打开衣柜门用‘推’,关上用‘拉’,推和拉都需要用力。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推和拉’。” 1. 观察图片,举手回答:“打开衣柜门要推,关上要拉!” 2. 上台模拟动作,描述感受:“推的时候手往前用力,拉的时候手往后用力。” 1. 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将 “推 / 拉” 与 “用力” 建立关联,降低认知门槛。 2. 通过模拟动作,让学生直观感知推和拉的不同方向,为后续游戏体验铺垫。 探究与发现 探究一:感受推和拉 介绍 3 个游戏规则,强调安全(“推掌时不推对方身体,拉力对抗时不拽手腕”): - 推掌比力:两人手掌相对推,脚后移者失利; - 拉力对抗:两人拉手向自己方向拉,脚后移者失利; - 掰手腕:手肘固定桌面,压对方手腕至桌面者获胜。 2. 分组(每组 2 人),组织游戏,巡视指导,提醒学生关注身体感受。 3. 游戏后组织分享:“推掌时手有什么感觉?拉力对抗时脚为什么要抓牢地面?掰手腕用到了推还是拉?” 4. 小结:“推掌是‘推力’较量,拉力对抗是‘拉力’较量,掰手腕是‘推和拉的混合力’,三种游戏都需要用力。” 探究二:推拉椅子 1. 出示实验任务:“推椅子和拉椅子时,椅子会靠近还是远离你?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