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263434

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8 怀疑与学问 素材

日期:2025-11-1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31次 大小:2650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初中,上册,学问,怀疑,单元,第五
  • cover
第19课《怀疑与学问》知识拓展+课文全解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知识拓展】 创作背景 《怀疑与学问》是历史学家顾颉刚于 20 世纪 30 年代撰写的议论文,收录于其文集。当时中国学术领域正经历重要变革:传统治学多依赖典籍注疏,缺乏批判性思考;而西方科学精神与考据方法传入,推动学界反思 “盲从典籍” 的弊端。顾颉刚作为 “古史辨派” 创始人,主张以 “怀疑精神” 考证古史(如提出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 说),打破对传统史书的盲目迷信。他撰写此文,既是对自身学术理念的阐释,也旨在引导青年学子树立 “疑而后信、辨而后学” 的治学态度,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适应当时学术革新与思想启蒙的需求。 课外拓展知识 顾颉刚与 “古史辨派”:顾颉刚是近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派” 的领军人物。该学派以 “怀疑精神” 研究中国古史,通过考证指出传统古史中诸多传说(如三皇五帝)是后世逐步叠加形成,打破了 “古史不可疑” 的传统观念,推动了中国史学的科学化发展,《怀疑与学问》的观点正是其学术思想的通俗化表达。 “怀疑精神” 的现实意义:文中的 “怀疑” 并非 “盲目否定”, 而是 “有依据的审慎质疑”。顾颉刚强调 “怀疑” 需结合考据与实证,这一理念对当代学习仍具指导意义 ——— 在信息繁杂的当下,培养 “不盲从、善辨析” 的怀疑精神,既能帮助学生避免知识误区,也能提升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 文化常识补充:文中提到的 “程颐”“张载” 是北宋理学家,二人重视 “格物致知”(探究事物原理以获得知识),顾颉刚引用其名言,既体现对传统治学思想的继承,也赋予 “怀疑” 新的时代内涵;“戴震” 是清代考据学家,以严谨考证纠正朱熹《大学章句》中的错误,是 “怀疑 — 辨伪 — 求真” 的典型代表,其事例为论点提供了有力支撑。 课文核心知识 论证脉络与主题:文章以 “怀疑与学问的关系” 为核心,采用 “总分总” 结构展开。开篇引用程颐 “学者先要会疑” 与张载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的名言,提出中心论点 ———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中间分两层论证:先论述 “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如通过怀疑辨别古书真伪、纠正史实谬误),再论述 “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如哥白尼怀疑 “地心说” 推动 “日心说” 诞生);结尾总结怀疑精神对治学与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性。核心主题是强 调怀疑精神是治学的基础,只有敢于怀疑、善于辨伪,才能获得真知识、推动学术创新。 论证手法亮点:①“引用论证”,多次引用古今学者名言(如程颐、张载、孟子),增强论点的权威性与说服力;②“举例论证”,列举戴震质疑《大学章句》、哥白尼质疑 “地心说” 等实例,让抽象观点更具体可感;③“层进式论证”,从 “辨伪去妄” 的消极作用到 “建设新学说” 的积极作用,层层深入,逻辑严谨,凸显怀疑精神的多重价值。 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江苏苏州人,近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派” 创始人,中国现代史学界 “疑古” 思潮的领军人物,曾任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校教授。他受西方科学思想与考据方法影响,打破传统史学对古史的盲从,提出 “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 说,指出三皇五帝等古史传说多为后世逐步叠加形成,推动中国史学向科学化转型。 他不仅在学术上践行 “怀疑精神”,还通过《怀疑与学问》等文章,引导青年以 “疑而后信” 的态度治学。其研究涵盖古史、民俗、典籍考证等领域,著有《古史辨》《中国历史地图集》等,对现代史学与民俗学发展影响深远。 【课文解析】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学者先要会疑。”—程颐【强调怀疑是治学的起点。程颐:北宋理学家、教育家】 “在可疑而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