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 玉溪一中2025—2026学年上学期高三适应性测试(六)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及科目,在规定的位置贴好条形码。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黑色碳素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 中华文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中尽为人知的儒释道三家文化构成中华文明的主体架构,展开来说诸子百家中还有墨家、名家、农家、武家、兵家及杂家等。人们往往忽略掉的,也是更重要的还有“医家”。它渗透在儒释道兵武农等各家之中,甚至形成儒医、道医、佛医、武医等各具特色的中医流派,加上具有基本相同的生命、身心和天人整体观的其他各少数民族医学,中医药文化可谓蔚为大观。 中医药文化是从中华文化的母体中孕育出来的,它们之间有着最为深层的“遗传基因”和“血脉联系”,可以说它跟中华文化在精气神各方面都是一体的。不仅中医药的生命整体观、身心整体观及其天人整体观,都与《易经》《道德经》《论语》《庄子》等古典文献的世界观高度一致,而且中医药经典如《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肘后备急方》《本草经集注》《千金方》和《千金翼方》等,以及宋代多部百科全书式的中医药经典荟萃,都充分体现了中国儒释道思想的哲学智慧。古代文人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人生追求,除了“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沉醉于“杏林”之中,或游走于民间悬壶济世,无所他求。 从更深层次看,中医药文化既为独立的中华文化形态,又是具有一定辐射性、渗融性的文化要素。所谓上医治国,中医治人,下医治病,说的不仅是医道医术水平之高低,而且是中医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修养论、认识论、方法论、实践论等可以应用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甚至可以成为治国理政的思想宝库和智慧源泉。 (摘编自吴文新《中医药独特优势何以彰显中华文化软实力》) 材料二: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认识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是人类在探索自然的科学活动中所必需的精神气质。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在医疗保健领域内追求真理的结晶,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中医学始终闪烁着科学精神的光芒。晋代兼高道、医家于一身的葛洪从实践中收集大量救急方并筛选而撰成《肘后备急方》,其中“水渍青蒿,绞汁尽服”以抗治疟疾的方剂更是穿越时空,成为当代中国人获取诺贝尔奖的智慧源泉。元代医家朱震亨为了弥补宋代所制定的《合剂局方》之缺陷,他“渡浙河,走吴中,出宛陵,抵南徐,达建业”,进而将刘完素、张从正、李杲等医家的医理加以完善并创立新说,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攻击宜详审,正气须保护”等学术观点,开创了内伤杂病治疗的新局面。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质疑古代医书中存在的谬误,从而发愤去谬求真,以毕生精力对本草学进行全面整理总结,撰著出《本草纲目》这一闻名世界之药物学巨著。 (摘编自吕锡琛《中医学中的科学精神》) 材料三: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教育模式正在经历从“生物医学科学为主要支撑的医学教育模式”到“医文、医工、医理等交叉学科支撑的医学教育新模式”的转变,其底层逻辑是加强多学科融合才能实现医学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