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原县2025秋季七年级历史上学期期中测试卷 (考试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总分 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某研学小组在云南元谋县博物馆参观时,看到一块标注 “距今约 170 万年,能制作简单石器” 的远古人类头骨化石。该化石所属的远古人类是( ) A. 北京人 B. 元谋人 C. 山顶洞人 D. 半坡人 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遗址发掘出大量炭化稻谷,堆积厚度达 20-50 厘米,还发现了用于耕作的骨耜和加工谷物的木杵。这些发现直接说明当时( ) A. 原始农业生产已出现 B. 青铜冶炼技术成熟 C. 社会贫富差距明显 D. 早期国家形态形成 古籍记载:“神农氏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而解之,教民播五谷。” 材料中的 “神农氏” 对应的部落首领是( ) A. 黄帝 B. 炎帝 C. 蚩尤 D. 尧 《竹书纪年》记载:“禹崩,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这一记载表明 “禹传子,家天下” 标志着( ) A. 禅让制正式确立 B. 世袭制开始取代禅让制 C. 分封制全面推行 D. 郡县制初步建立 西周初年,周王将镐京周边的土地分封给召公奭,封姜子牙于营丘(今山东淄博),受封者需定期朝觐周王、缴纳贡赋。这一政治制度是( )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分封制 D. 郡县制 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 “后母戊鼎”,通高 133 厘米,重 832.84 千克,需数十人协作才能铸造完成。这一文物反映了商朝( ) A. 农业生产的规模化 B. 文字体系的成熟 C. 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 D. 军事冲突的频繁 某同学在历史课上展示了一组甲骨文拓片,包含 “日”“水” 等字形。甲骨文的发现,使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追溯至( )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春秋 春秋时期,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以 “尊王攘夷” 为号召,联合诸侯击退狄人入侵,最终成为春秋首霸。这一事件说明当时( ) A. 周王室统治力衰退 B. 分封制度彻底瓦解 C. 诸侯不再争夺霸权 D. 中央集权制度建立 商鞅在秦国变法时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这一措施的主要作用是( ) A. 提升军队战斗力 B. 增加粮食产量 C. 强化中央集权 D. 推动商业发展 公元前 256 年,秦国蜀郡郡守组织民众修建了都江堰,使成都平原 “沃野千里,号为陆海”。主持这一工程的是( ) A. 大禹 B. 李冰 C. 商鞅 D. 李斯 孔子在周游列国途中,对卫国君主提出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的治国建议。这一思想被收录在( ) A. 《道德经》 B. 《论语》 C. 《韩非子》 D. 《墨子》 战国时期,某学派提出 “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反对不义战争。该学派是( )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 D. 法家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这一包含辩证思维的观点出自( ) A. 孔子 B. 老子 C. 孟子 D. 韩非 公元前 221 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认为 “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遂创造出的最高统治者称号是( ) A. 黄帝 B. 天子 C. 大王 D. 皇帝 秦朝统一后,下令废除六国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全国流通货币。这一举措的主要意义是( ) A. 推动文化融合 B. 强化军事防御 C. 促进经济交流 D. 巩固边疆统治 秦朝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征调民力修建了西起临洮、东抵辽东的万里长城。这一工程的核心功能是( ) A. 发展旅游业 B. 防御匈奴 C. 划分行政区域 D. 灌溉农田 公元前 209 年,陈胜、吴广因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在大泽乡发动起义,提出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的口号。这次起义( ) A.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B. 直接推翻了秦朝统治 C. 建立了西汉政权 D. 引发了楚汉争霸 公元前 2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